“小阳春”气候是指长江流域地区常有的气候现象。是指冬季中持续多日的晴暖天气,气候没有受到北方冷空气或雨雪的影响,日照强烈温度逐渐回升到10℃~16℃的这段时期。
“小阳春”气候,日照强烈温度偏高,既给钓瘾难耐的钓友们带来了可以出钓几分惊喜,同时也带来了几分收获不佳的无奈。惊喜的是“小阳春”的气候是冬季出钓的最佳时机,原本已缄口不食冬眠或半冬眠的鱼种开口觅食,无奈的是“小阳春”气候特征是早晚阴冷,午时偏热,一天中的温差比较大,悬殊的温度会造成鱼儿趋温,浮至水体的表面晒阳,对诱饵的热情减弱。若钓者的钓法不能随鱼而变,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是很难发挥钓技,钓出理想的收获。
笔者所言的对策,既不是什么妙招,也不是什么高招,实际上是钓友们熟知而又被忽略的常识。笔者只是因鱼因时因环境灵活地运用罢了。换言之:用变化的钓法去针对变化的鱼情。因此,每次出钓都能有一定的钓获。虽然不能保证每次钓到心满意足的程度,但是野钓(包竿钓一天收费20元)能有个三四千克的成绩,
从今年霜降11月立冬之前,我曾出钓3次,每次都能钓鱼5千克左右。而同去的钓友放空者大有人在。出钓的当天的温度为5至16度。风向为东南风3至4级。根据这个气象条件,我当时采取的方法是:钓下风,钓浅水、钓浑水和半水逗钓。
一、钓下风。选钓位时,考虑到由于小阳春气候比往年温度偏高3℃~4℃,加之又刮东南风,鱼儿多集中在中上层水域活动,很少摄食。据此,我把钓位选择在迎风面南的北岸。而同行的三人则去了面北的南岸(他们因嫌北岸逆光刺眼又嫌有风,不利抛竿)。我知道我想钓的草鱼和鳊鱼都喜欢生活在下风。
钓一个多小时,我钓上为数不多的几条鲫鱼,而南岸、北岸都没有人上鱼。为了钓得更多,我放下竿欲再打两个窝子,就沿着北岸往东走了没有几米,发现此处的水比我原来的钓位的水浑浊。仔细观察发现有鱼在活动。于是用药酒拌小米的饵,在浑水两端各打了一个窝。大约过了20分钟,底钓上一条200克的鲫鱼。第二钩刚抛入钓点,钩饵还没完全到底,七星标就被平稳地送了上来,钓了一条截钩的鳊鱼。第三钩五分钟还不见动静,我就将钩饵轻轻地抬离钓点10~20厘米的高度,又缓缓地落入钓点,仍没有鱼咬钩。当我这一动作重复五遍时,钓上了第三条800克大鳊鱼。此后,我不断地引逗,不断地有鱼咬钩。下午时候,北岸日照已不刺眼,钓友才挪窝至此。他们过来时,我已小有建树。因为他们这时才过来,错过了上鱼的良机。而坚守在南岸的刘钓友仅钓了两条200克大小的鲫鱼。
二、钓浑、钓浅水。鱼谚云:“冬钓深”。这是一般的规律,特殊情况下不能死啃“教条”。就以“小阳春”气候为例,我施钓的北岸水深1.5米。而南岸的水深则有2.2米。而此时鱼的泳层在1.2~1.3米处。伴随多日的晴好的天气,日照使得温度大幅度提高,鱼的活跃和趋温的习性,鱼儿大都聚集在北岸积极觅食。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浑水正是鱼游动所致。而深水因阳光无法晒透,温度比浅水低得多。施钓中,我还发现了这样的一个现象:风刮得越大,鱼咬钩越勤;风越小,鱼咬钩越慢。从而证明了资深钓友所言“风动、水动、鱼动”的钓谚。
三、半水逗钓。半水逗钓是春夏季高温缺氧情况下常使用的战术。即在鱼不沉底,咬钩迟缓的情况下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钓法。
小阳春气温较高,鲫鱼有上浮晒阳的习性,半水逗钓将鲜活的大蚯蚓送至鲫鱼悬浮的泳层,有利于鲫鱼的发现,加之蚯蚓在水中的不断扭动,刺激了鲫鱼的食欲,美食岂有不食之理。那天,我前后共打了三个窝子,采取了游击战的方式,即在一个窝子里逗上一条鱼,立即换到下个窝点。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提高了我的钓获率。
“小阳春”气候与夏季高温虽不可相提并论,但也有某此相似之处。特别是在温度的这个问题上,满足了鱼类的需要。因此,施钓中既不能完全照搬夏季的钓法,又不能完全抛弃秋冬季正常气温下的钓法,如能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因鱼、因时、因地施钓,即使是非正常的“小阳春”的气候,你也照样可以锦鳞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