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锡纸钓鲅的方法被很多地区的海钓者所接受使用后,逐渐地打破了过去望鲅兴叹而不能钓的历史局面。每年鲅汛到来的时候,望着海面跳跃的鲅群,钓迷们纷纷使出锡纸条绑钩进行拉拽的技法进行垂钓,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总的说来,钓鲅实施的方法纯属钓浮模式。
因为鲅汛期也正是各种海鱼幼苗成群结队在岸边浅水区觅食的时期。小鱼是鲅鱼觅食的主要对象,而小鱼多在水温相对较高的水面上层觅食海藻和浮游生物。哪里有小鱼群哪里就有鲅鱼群在追逐。水的上层当然成为我们以锡纸条冒充小鱼钓鲅的区域空间,因此,钓浮模式是钓鲅的必然结果。即然用锡纸条或剪成小鱼形状的锡纸条绑钩进行拖拽钓鲅成为最佳的施钓方法,那么必然就有最佳的钩、漂、坠组合方式与之相匹配。笔者着重就此方式推荐提供给广大钓友,以供参考和商榷。
钓鲅的组合应适应和满足抛甩拉拽这种施钓动作的要求,达到较远的抛程和钩饵在水的上层舒展移动诱鱼追咬的效果。为此,先谈谈用漂。
正因为是钓浮模式,钓鲅必须用漂。实践证明还特别适合用双漂,即在连接线的两端分布两个漂,上漂为主漂,下漂为副漂。其主要目的为:1.减少空气阻力,以达到较远的抛程。在竿的长度不变,主线径等同的情况下,坠的重量对于抛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钓鲅过程中一般使用较大的100~150克的铅坠,大坠需有大漂与之匹配,以达到钩组浮在上层水域的目的。但漂大体积大,在空中行走的过程中空气阻力随之也增大(招风),反而又制约了抛程。因此,把一个单体的大漂分为上下大小两个漂,最好使用通心泡沫漂。就浮力讲,上漂占三分之二,下漂占三分之一,或者各占二分之一,这样大大的减小了空气阻力,满足了远抛程的需要。下漂靠近铅坠冲减了坠的三分之一或一半的重力,其余的便由上漂承担了。大漂换成多个小漂,浮力不变体积变窄,不招风,阻力减小,同时也减小了回拽时漂在水面滑行时的阻力,手感轻快,那为什么非得用底漂呢?
2.由于有底漂存在于坠的上方,所以拉拽时,朝向岸边斜上方的拉拽力冲减了一部分坠的重力使底漂上浮,从而带动整个连接线在趋于与水面平行的同一水层缓速行进,达到钩组舒展开来诱鱼追咬的目的。如果没有底漂,受坠重力的影响,连接线趋于垂直或倾斜度较大的状态下在水中行走,往往使钩组不能在同一水层上,达不到理想的状态效果。
3.上、下漂的浮力和不要超出铅坠的重力太多。漂在钓鲅过程中只起到浮子的作用,拉拽过程中全凭手感知晓鱼是否上钩。即然运递咬钩信息的功能已经尚失,因此,只要满足了整体钓组能浮在水的上层就可以了,要尽量减少漂的体积和调整漂的形状,最大限度的减少空气阻力,满足远抛程的需求。
其次,谈谈脑线的连接。钓鲅脑线连接有如下三种方式:1.直接绑系法。就像淡水钓那样,把绑好钩的脑线的另一端等距离的拴系在连接线上(如图1)。两条脑线的长度和要小于两个连接点的距离,以免相邻的两个钩互相招卦。如果将两个连接点的距离设定为25厘米,那么脑线长度应保留在10厘米以下。2.留套互卦法。在连接线上等距离的系好麻花套,把脑线的一端也同样系好麻花套,然后进行互相套卦(图2)也同样需做避免互相招卦处理。3.无脑线法。把钩直接等距离的绑在连接线上,这种连接法最适合使用亮钩,免用锡纸条,效果也相当好(图3)。
待把绑好钩的脑线与连接线连接完毕后,再把香烟盒里的锡纸剪成长3~4厘米,宽1厘米的条状,用细渔线绑牢在钩柄上,使钩隐藏在锡纸条下就可以了。
再其次,谈谈如何组合。
连接线的净长应设在1.5~2米之间,每隔25厘米为脑线连接点,连接线的两端设连接环,上环与主线相接,下环与底漂、坠的组合相接。上漂设在连接线上端的连接环位置下部,收竿时,可把上漂做为线板,摘去下漂、坠组合,把连接线缠绕在上漂上,依次把钩插别在泡沫漂上,以方便携带。当然也可把上漂设在主线上,另备线板(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