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配制佳饵,提高上钩率,我们有必要首先了解一下鱼类的摄食过程,这将开启我们的制饵思路。鱼类学家研究发现:鱼类感知食物并分辨其味,是通过自身的化学感受器来实现的。这种感受器有专门接受物质元素的细胞,这些细胞分布于鼻、口、鳃、侧线、鳍尖和尾梢等部位。当某些元素在水中出现并刺激鱼的嗅觉或味觉神经元而产生感应电位时,恰好与其遗传因子中的食物化学信息相一致,于是鱼儿便接纳而摄食;反之,则拒食离去。鱼类准确分辨并识记各种食物的化学信息,即为固定不变的条件反射,这正是鱼类维持机体生命最基本、最主要的神经活动和摄食行为。
那么,是什么决定着鱼类对食饵的取舍呢?鱼类学家研究的结论是:鱼儿首先发现食物源——继而被食饵吸引——进而被激起食欲——最后被促进吞食。这个鱼儿摄食的全过程,启发我们配饵调味的基本思路:选择何种食料为诱、钓的基础饵,选用何种调味剂与基础饵合制为一种佳饵,使鱼能尽快发现并受引诱到食饵周围,继而激发鱼的食欲,最后促鱼吞食上钩?答案是制用佳饵。何为佳饵?色、香、味、形、质俱佳者。这便是我们配饵调味的基本标准。或者说,五大要素即是最高标准。也可以说,这是个令钓鱼人,尤其是鱼饵专家和厂商们孜孜以求的科研命题。
一、饵色。要鲜艳、明亮、醒目。黄、白、红、绿色是鱼类最为敏感的颜色,选用的基础饵料和添加剂都应以此为准。亦可使用黄、红等着(增)色剂。这些色泽都可以刺激鱼类视觉,使之便于发现并游向食源。
二、饵香。香饵好钓鱼。先人早有“芳其饵”的古训。除基础饵所具有的自然香味外,还可添加少许增香剂。常用的有香精、香液、曲酒、丁香、五味子等中药和苏子粉、芝麻粉、松子粉(均需炒熟磨粉)等油料作物。有条件的可以麻子泥为基础饵,拌和商品饵,效果颇佳。 三、饵味要纯正。饵料味道要鲜,可加味精等调味品。饵味要依对象鱼而定,如钓鲫,应加些糖类和蜂蜜,因鲫鱼喜食甜香味饵。而鲤鱼则喜欢腥香味饵,则需添加腥味物质鱼粉、虾粉等。若钓鲢鳙,饵料需发酵或加入食醋、青方以增酸臭味。饵味要尽量纯净单一,切勿搞成怪味刺鼻的“大杂烩”。
四、饵形要合理。面饵要注意鱼的适口性,使其便于吞咽。饵形在拟饵钓中常常起决定作用。制得越逼真越好。羽毛拟蚊虫,塑胶拟鱼蛙等,都要提高其仿真性,以便以假代真而钓获之。
五、饵质,是指饵料所含物质成分的优劣。纵观五花八门的商品饵,其主要成分都离不开动植物蛋白材料。蛋白质可分解为氨基酸、羧基酸。这是生命的基础物质,是构成生物体最重要的能源。鱼类摄取之以维持机体的生存成长。为此,商品饵中加入麦片、米粉、豆粉、薯粉、维生素、碳水化合物等基本素材和鱼粉、虾粉、酵母、游离酶、挥发物、强食剂等,都可有效地促使鱼儿摄食。这些物质既可满足鱼类生存营养的需求,又能诱惑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开口摄食。
总之,鱼类的摄食过程启发我们配制色、香、味、形、质俱佳的食饵,以期提高上钩率和获鱼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