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饵有没有普遍适用意义,一在于它是否具备优良品质,二要看钓者在实践中正确掌握、熟练运用的程度。对于前者,钓鱼人只能从包装说明文字和各地应用情况的介绍去认识,肤浅而不深刻;而后者因地域原因和条件限制,认识的片面性难以避免。参加竞技钓鱼后,我对品牌钓饵的感受越来越深,特别是观察了高手在调整钓饵比重上下功夫的认真态度后,豁然感悟,成绩提高得很快。
10月23日,我在武汉参加第6届"钓王杯"预选赛,以4场积6分获第二名,就是克服了品牌饵认识的片面性,以饵适器配合上坚持了钓组合理不能改,调整饵重合鱼情取得的。 "老鬼"钓饵作拉饵使用钓悬钓浮不钓底。在水深1.5米,钩定位40余厘米时将鱼由下层引到上中层咬钩,主要靠的是饵溶散后呈悬浮状。如果左右相邻钓位采取底钓,而天气情况又特别好,下层鱼咬钩特爽,那么你拼命引鱼的结果有两种,一是邻位的穿层鱼被你引来,形成短时期上钩高峰,但两旁的钓手仍然钓得很欢;二是溶散的钓饵中总有一部分下沉,被你频频扬竿惊扰了的那部分鱼会追着下沉的钓饵往下潜。如果不能及时觉察鱼情变化而坚持一种钓法,就吃亏了。比赛中,我先用"九一八"拉,调浮标4目,鱼讯有三种:1.标站直,在5至4目间出现短暂停顿;2.在接近4目时沉速加快;3.浮标停滞在3目,后下沉1目又反升到5目。随着比赛进程的推移前两种鱼讯越来越少,后一种鱼讯也起了变化,标停在3目上的时间延长了,鱼讯下沉不再反升。我观察到左侧钓手的钩位深度大约1米,上鱼频率不变,再看他钓饵的颜色是红的,即意识到鱼情起了变化。于是,改变钩位深度,钓中层,将浮标上移,由40厘米调整到80厘米。然而,并没有收到积极效果。由于钩的下沉距离延长,钓饵的途中溶散增加,在80厘米高度内拉散了鱼群,鱼讯变得难以捉摸,该上鱼的鱼讯没有鱼,似是而非的讯号到又上了鱼。
按钓浮设计的钓组使用"九一八",我已经把握了它的沉速,迟快顿都是讯号。钓深后,钩饵下沉距离的延长不能简单地从它所需要的时间上去寻找感觉,因为下沉过程中的饵重变化也会对鱼讯发生作用,讯号的不确定性只有在平时的练习中把握正确规律。所幸的是我平时钓底习惯使用比重较大的"香鲫2号"饵,对钩将及触底的鱼讯有充分认识。邻位钓手用的红色钓饵当是"香鲫"无疑。于是,我决定换饵,可是换了"香鲫"鱼并没有咬钩,但混乱的信号没有了。
起初,我有点后悔,临场换饵香中夹腥,鱼不变口,这一场就黄了。然而,左邻钓手用"香鲫"的成功使我不住地安慰自己:面包会有的。浮标沉寂了约10分钟左右,标尖有了第一次鱼讯,从钓3目上升起1目,扬竿中鱼了。接着第二竿,又是升1目,再上鱼,以后鱼讯虽有变化,但都规范在沉浮1目上,与我平时底钓鱼讯的掌握非常接近。
已经调整好了的钓组不宜多变,许多人以换标和修剪铅皮适应鱼情,而我的体会是以饵重的细微变化实现饵器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