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面食饵垂钓,在我国淡水垂钓中占有重要位置。面饵有很多的优点,可调味调色,可大可小,能软能硬等等。使用面饵也有很大技巧性,应用得不好,就不能发挥其优势。笔者认为,面饵垂钓要注意掌握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关系,辩证运用。
一、明和暗
明和暗是对面饵的颜色而言,如白面制饵醒目洁白,玉米面、豆面制饵金黄悦目,麸皮等混合饵色泽灰暗。吃面饵的鱼类多数是以看和嗅来觅食,因此,饵的颜色选择至关重要。常见垂钓水域,白、黄、红三色在水中反差大,易被鱼发现,但在一些江河中底部沙石颜色各异,白、黄、红饵反差可能不明显,就要选择与沙石色影反差大的面饵。还有一些鱼塘用人工合成饲料喂养,形成鱼类对此种饲料颜色的条件反射。在此垂钓就要使用色素调制与饲料颜色一致的面饵,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浓和淡
浓和淡是对面饵的气味而言。底栖鱼类大多嗅觉灵敏,如鲤、鲫、蝙鱼喜欢酒曲、香精、炒豆等气味,草鱼喜欢草汁、水果昧,它们对气味在水中溶解度有个最佳适应值,超过了限度又会把鱼吓跑。饵的味太淡,扩散范围小,诱鱼效果不好:太浓,饵产生异味,鱼会警觉,不敢或不喜欢靠近、吞食。垂钓时,饵要按所钓鱼种类添加适量曲酒、果味、香精、植物香料等具有挥发
气味的诱鱼物质。炒豆等天然味饵,则不必考虑浓、淡。水肥、水浊、水深、夜钓、鱼稀咬钩间隔时间长,应适当加浓钓饵的气味。经常有人垂钓的池塘,由于鱼被钓得很惊,有时使用“淡饵”或天然气味的饵效果更好,这可能是鱼减少了恐惧感的原因。
三、香和馊
我们人类有人喜食甜,有人爱食酸,有人好吃肉,有人愿喝酒。凡是自己喜欢的食物都会说“香”。鱼也是这样,鲤、鲫认为甜、腥的食物“香”,草鱼认为带微酸、果味的食物“香”。在不同水域、水质、气候条件下,它们又有不同口味。有些人工喂养的池塘,鱼形成自己独有的嗜好。因此, 垂钓中,钓饵的自作要根据所钓鱼种、不同季节、不同环境因时、因地、因鱼而定,投鱼所好。
四、粘和散
粘,即面饵的聚合度,聚合度小到一定程度,就是“散”了。钩饵粘合度大,不易溶化,上钩时粘手,但耐冲泡、小鱼啄食:粘合度小,饵松散,易溶化,长时间一处垂钓可形成“鱼窝子”,小鱼啄食后,易造成空钩。垂钓时,鱼头厚、咬钩勤,适合用散饵,这样会不断聚鱼:鱼头稀,咬钩间隔时间长、小杂鱼多,用粘饵。水深、流动用粘饵:水浅、静用散饵。粘和散也可在垂钓中调整,可先散后粘,形成鱼窝后,再用粘饵钓大鱼:也可将粘、散结合起来,里粘外散或双钩一粘一散,以发挥各自的优势。
五、大和小
鱼的大小与嘴的大小成正比,大鱼嘴大,小鱼嘴小,这是常识。自然大鱼能吃进大饵,更能吃进小饵:而小鱼只能是吃进小饵、啄食大饵了。饵的大小要根据钓场的实际情况在垂钓中调整。小鱼多,大鱼稀的水域,如选择钓小鱼为主,就应该用比小鱼嘴略小的饵,这样不误小鱼,运气好偶尔也能钓到大鱼。大鱼多,就要以钓大鱼为主,用小鱼吃不进的大饵。饵大目标大,易被大鱼发现。当小鱼频繁咬钩时,可先用小饵垂钓,并逐渐增大钓饵,尽量钓大一些的鱼。当小鱼突然都不咬钩了,这很可能是大鱼进窝的信号,要立即将饵换大些,钓大鱼。
六、硬和软
面饵硬,耐小杂鱼啄食,出钩难:饵软不耐啄食,出钩易。大鱼吞饵时力量大,适合用硬饵,小鱼力量小,用软饵。水温高,鱼活跃,用硬饵:水温低,用软饵。有些水域有大鱼,小杂鱼也多,如以钓大鱼为目标,必须用较硬的饵,反之则用软饵。钓鲫、蝙鱼用软饵:钓草、鲤鱼宜用较硬的饵。台钓使用的稀糊饵,实质上也是一种软饵,它是在鲫鱼密度大的水域钓鲫专用饵。饵的软硬是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在手里攥久的面饵感觉较软,投入水中由于温度下降则要变硬,在水温低时垂钓更要注意这一变化。用硬饵垂钓还要尽量使用较细的钩条,增加抖腕收竿的力度,以抵消出钩阻力。
七、胞和露
用面饵垂钓钩尖是隐蔽好还是露在外边好曾是我们讨论的话题。实践证明,面饵垂钓钩尖切不可外露,这已是定论,无须再议。这里所说的隐露,是指钩尖在饵中所处的相对位置。如果钩尖上部面饵较厚,则认为是钩尖“隐”:如果较薄,则认为是“露”。“隐”钩耐冲泡、小鱼啄食,长时间垂钓,钩尖不会露出来,增加了待鱼咬钩时间。“露”钩出钩阻力小,鱼唇钩得宽、牢。如何决定“隐”与“露”要根据垂钓情况。鱼稀咬钩间隔时间长用“隐”钩,鱼密咬钩猛用“露”钩:小杂鱼多、饵散、饵软用“隐”钩,小杂鱼少、饵硬、饵粘用“露”钩。面食饵以上七个方面的关系没有严格科学的界定,都是相对而言。实际垂钓中要根据所钓鱼的种类、大小、密疏和水质、水温、水深、水流、生存环境、喂养条件等因素及钓具情况去选择,恰到好处。总的原则是让鱼看得见、闻得着、吃得香、吞得下、钩得牢、抗干扰、出钩易、钓大鱼、少跑鱼、多钓鱼,以充分享受垂钓乐趣。每次垂钓后,要认真总结,勇于探索,不断提高垂钓技艺。以上是用面饵垂钓的体会,如有谬误之处,敬请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