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饵料与水质的关系,致使海洋局部水域水质发生变化的因素很多,但总体不排除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两类。自然因素也好,人为因素也罢,既有利于的妙处,同时也存在不利于之坏处,不可一概而论。
“浑水摸鱼”。利于的浑水区有些是人为因素形成的:养殖﹑捕捞船只在港池内卸下水产品,大量的残屑污泥洒落于海里,引来鱼群光顾;水产品养殖排筏洗笼﹑收获,依附在网箱和缆绳上的小虾仔﹑贝苗﹑寄生沙蚕﹑嫩海藻包括泥沙纷纷脱落,招来掠食者抢夺;填海堤坝施工处,泥浆随海流扩散流向下游,水质由清澈变为浑浊,为小型鱼类躲避天敌人为地创造了藏匿条件。浑水区鱼类摄食主要依靠嗅觉,盐渍饵奇腥无比,当然能引来馋嘴的鱼群,因此,过程中要多使用盐渍饵,以适应鱼类的摄食习性。
以大连南部海域为例,受南风偏南风和阴湿气流强烈影响的气象条件下,狂风大作,大雨倾盆,海面波涛汹涌,水下飞沙走石,大量残破的海藻随浪翻腾,连深藏在滩涂底层的“蛤蜊仙子”也未能幸免于难,粉身碎骨,被无情的抛上沙滩(俗称“发海”)。风停浪消,水质混浊,沉渣泛起的水质中有大量有机饵料随波逐流,到深水安全水域暂时避难的鱼群岂可错失良机,急不可耐返回育肥海域,不但摄食强度高,而且警惕性大大降低,俗语“饱鱼饿鹰”,真的不假。连平时“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大鲈鱼也趁此机会到岸边浅水区“潇洒走一回”,逮住一尾,十几斤的都是它。含重金属﹑化工原料污水严重污染的海域,被城镇民用污水污染的河流入海口,臭气熏天,令人作呕,没鱼可钓;钓场海域正值赤潮发生,赤潮生物消耗掉水中大部分溶解氧,并产生毒素,直接导致海洋生物正常结构遭到彻底毁灭,海水色暗味臭,食物链中断,鱼群逃散或死亡,没鱼可钓。这时用什么样的钓饵都白费功夫,不如趁早打道回府。
“水至清则无鱼”。水质清澈,鱼的视觉功能发挥相对而言敏锐,对于外界干扰观察仔细,摄食谨慎,胆小轻易不出击。钓清水最好选活饵,红蜈蚣、青蜈蚣受伤后可以长时间存活,在钓钩上极力挣扎、扭曲,动感强烈,目标明显,属于一等的钓饵。一些细小的红沙蚕、青沙蚕也可以利用,但原则是采集过程中没有受伤,保存过程中没有死亡,毕竟蠕动的钓饵要比死亡变质的钓饵更具吸引力。已经死亡但质地新鲜的钓饵不是不可以利用,但最好是在有海流、有轻浪的水域使用,这是因为海流和海浪会带动饵钩随流曼舞,赋予没有生命力的钓饵以动感,从而使鱼群更容易发现钓饵,进而攻击钓饵踏上不归路。
使用饵料与水温的关系,“冰化鱼龙动,地寒草木苏”。春风吹拂,万物复苏,鱼群经过一冬的煎熬,体能被大量消耗,体质非常虚弱,急需填饱饥肠辘辘的肚皮。吃口虽然还说得过去,但由于水温偏低,机体新陈代谢尚处于调整阶段,因此鱼群慵懒少动,活动领地相对狭小,非目标明显、腥味浓重的饵食难以让它们的动心。小活海蜈蚣,体条粗细合适,在钓钩上垂死挣扎,便于开口僵硬的鱼类吞咽。春末夏初之际,水温逐渐升高,多数鱼种已经完成种群繁殖,进入育肥摄食高峰期。这时它们的活动范围广,捕食积极,出击果断,决不拖泥带水,对食物向来是来者不拒,对钓饵的品质要求不严格。春季沿岸滩涂沙蚕资源丰富,枯潮后很容易采集,建议多用活饵,以减少钓饵的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