礁的岸壁(而不是底部),等到明显的鱼讯来了,先慢慢将竿稍下垂,使鱼能够更舒服地食饵之后,等鱼确实上钩的感觉传来,就可以起竿做大的动作了。
我作为关东人,对架竿钓法比较了解,可以说只有架竿钓法才是石鲷钓的最佳选择。前几天和一位知名影星相遇,有了以下这段对话:
“我说,最近的石鲷钓情况怎样啊,是不是不如以往了?”他问。
“怎么说呢,和您钓石鲷那能相比,现在岛礁周围的鱼的数量要少多了;不过要是钓得好的话,成果还是不错的。”
“是吗?可是持续不了多长吧,没那么多的鱼不是吗?”
“哪儿的话,比如在伊豆南部,每年一到五月肯定可以钓到5公斤以上的石鲷,我的一位老朋友,山梨县的名手,他每年起码能钓上60公分以上的石鲷4尾以上。”
“我最近到九州(西日本)钓了一次呢,那里的钓法很不对我的口味。还是用架竿钓石鲷才行啊。讨厌那种要主动挂鱼的钓法。没有那种竿尖3次入水的感觉好!”
我完全赞同他的观点。
那么,在矶礁上钓其他鱼的时候该如何处理呢?
我还是认为应该采用“等鱼上钩”的方法妥当。
比如用钓饵笼钓组的场合,当感到“今天好象触钩不多啊”的时候,往往都要把钓组向下延伸。不过众所周知,这样一来传到浮漂上的鱼讯也会相应减弱很多,钓手更不可能控制渔钩去挂鱼了。因为只有鱼挂在钩上,移动的同时浮漂才有大的反应,而那时侯鱼已经在钩上了。
“今天触钩不多,可是我还是凭细微的鱼讯,主动挂鱼,钓上41公分的大鱼了!”
有的钓手似乎无所不知,口中滔滔不绝;实际上这完全是句错话。因为他在挂鱼之前,鱼已经上钩了。如果是细微的鱼讯,很可能是鱼才开始吸饵或咬饵,你这时候再去挂钩也不会中鱼的,这是多年经验证实过的,不会有例外。
“触钩感觉很少,但我还是找准细微的浮漂的闪动主动挂鱼,最后钓上来的。”这种说法,不仅没有搞清一个事实,即鱼实际上已经在钩上了,而且从钓层的深度和其他一些理由,可以得知从钓手的角度来看,是看不清楚鱼讯的变化的,所以说,唯一能作为上鱼理由的,只有鱼自己上钩这一条。
还有,在海潮主流中钓的时候,不论是钓竿传来的猛烈的拉力,还是仅钓线象被弹了几下的触钩感,一概属于我说的鱼自己上钩而不是被挂钩。
在最近流行的全层钓法中,当浮子逐渐下沉后,传来的鱼讯被称为“意想不到的冲击”,实际上都是鱼主动上钩的结果。
用钓笼钓组时,表面上浮漂开始下沉后大家开始挂鱼,实际上这也是完全的“愿者上钩”。也就是说,“鱼并不是按照钓手的意愿或因为钓手的技巧上钩的。”我认为这句话需要时时刻刻铭记在心。
这个道理在任何钓法、钓任何鱼的时候都是适用的。比如在船上垂钓的时候,发现竿尖有了触钩的动静,我们都知道鱼在咬钩,但实际上这个时候正是鱼快要上钩的时候。
在投钓后的卷线过程中,有时会突然被咬钩,但转眼鱼并没有上钩就没有了,这是经常遇到的事吧?其实在那一瞬间要求钓手能做出反应、施展钓技是不可能的。要等到鱼确实挂牢在渔钩上之后,真正的搏斗才拉开序幕———结果还是鱼自己上钩的。
无论是夜钓、昼钓;无论是海钓还是淡水钓;还有香鱼的“友钓”、溪流钓……等等,虽然在触钩的感觉上千差万别,说到底都是鱼来“上钩”而已。
换句话说就是,对于钓手来说“提早挂钩”什么的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行为。而重要的是“发现和掌握鱼上钩的准确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