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中钓心
在网上看到这篇文章,启发不小,在此与钓友分享!
田中钓心:这次想就“标的”的看法和用诱饵钓黑鲷的方法进行解说。
问1:在“标的图”上,常常写着:这里只有当退潮时才能钓到鱼。为什么能知道这样的情况?另外,在大潮、小潮时,鱼各有什么不同的动向?
答:在有海沟的地方,根据潮水的方向,有时会出现“死潮”其原因是:在有的钓场,存在着只有涨潮或退潮时才有“流”的情况。这是因为自己所在的礁滩或者附近的某个礁滩(岛)挡住了某一个方向的流向。当然,黑鲷只在有“流”的地方食饵。其次,如果两潮都有流动的话,有时只有某一个方向的潮流尽头有暗礁。诱饵是否能到达有黑鲷所在的暗礁,这对钓果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在海底只有一些小小的圆滚石的地形,那么会冲着诱饵来的黑鲷与前者相比要少得多。
这两个例子是比较易懂的,即使是初学者也不会很费劲儿,就能作出某种程度的判断。然而,在类似下述场合,对于为何只能在涨潮或退潮(两者之一)时钓得到鱼,可能很多人就搞不太清楚了。涨潮也好退潮也好,这里我们先以涨潮为例吧。虽然在涨潮时,从表层到接近海底,全都流动着,可是反过来当退潮时,却不通过大海沟的中间,由于流向角度的关系,只有在涨潮时才通过大海沟的中间。那样的标的,在退潮时,无论表面怎样流动,海沟的中间总是死潮。也就是说,给氧量减少,对于鱼来说,是处于呼吸困难的状态。
有关潮水的大小,是潮水越大,鱼的活动范围就越大;相反潮水小了,活动范围就变窄了。如果是大潮,当然潮速就快,诱饵很快就能到达远处。是小潮的话,诱饵只能到达10m处,只有10m以内的鱼会靠近;如果是大潮的话,夸张一点说,诱饵真的能够达到100m之远,这样,有可能钓到鱼的范围就变得非常大了。又因为潮流处于最佳动态,鱼的活性就高,它们会源源不断地逆着潮流而上。小潮时,诱饵不能送到位,水流也缓慢,因此鱼的活性就低,鱼儿懒懒的不想动,也就不会靠近。
那么,是不是水流一直很湍急的地方就好呢?也不是。因为鱼已经在这种水流环境中习惯了,因此必须有比平时的水流更湍急的状态,才能促使鱼提高活性。
我们只能在陆地上推测鱼是怎样行动的。先设定一个假说,然后再一个一个地去证实。虽然这是目前的实情,但是,钓果还是很大程度地被“是否会解读海中的状况”所左右着。自己的钓饵是怎样的动向?诱饵又是往哪里流去?下沉的角度又是如何?能够解读的人就能提高钓果。
比方说,钓鱼高手常常是将竿尖一会儿往左摆,一会儿往右摆。这是因为他们常常在考虑往哪个方向流出去对于瞄准的沟来说钓组切入的角度最佳。而刚刚开始钓鱼的人,几乎大多数是提着钓竿一动都不动的。
问2:据说黑鲷会因为诱饵而浮上来,不知是在怎样的标的,用怎样的诱饵,怎么撒法,它才能浮上来?
答:用沉得慢的诱饵,持续往深场撒,然后向浅场进攻。其实,这本来应该是用移动、或半游动的钓法比较好的钓场,然而因为一开始就决定了要用固定浮标,因此只能强制性地把鱼层往上提。这样就必须强制性地让黑鲷浮上来,因此使用诱饵来达到目的,可能就是最好的办法了。所以要以只能慢慢地往下沉的集鱼剂为主,在“CHI NU POWER”(チヌパワー)里不要加太多水分。稠稠的诱饵在接近水面时应该会使水表面发生混浊。而在黑鲷看起来,它一直在底部,看不见有饵食从上面落下来,因此便忍不住往上浮了,当然这也只是一种假说。
以这样的假说为前提的话,那就必须选择一个黑鲷有可能浮上来的标的。不应该是一下子就很深的地方,而应该选择一个渐渐变深的地方。那样的地形有利于黑鲷,一边隐藏自己,一边渐渐地靠近,浅层的饵也能食,而且能在岩石的掩护下,做到既能出击觅食,又能简单藏身。
另外还有一点,诱饵可以想象成带状的,为黑鲷传递着信息,把它们一点一点往上引。诱饵以某一条线为中心,一边流一边往下沉,在诱饵中既有轻的,也有重的,因此下沉时并不是均一的。诱饵随着这条线渐渐散开,而嗅觉灵敏的黑鲷当然也会被那具有诱惑力的味道渐渐引出,沿着带状渐渐往上的可能性极大。
而在黑鲷当中,还有着离群的大鱼。它们也和人一样,有的喜欢在团体的中间,有的则喜欢和团体保持一定的距离。特别是大鱼有这种倾向,它们的习性是警戒心特别强,讨厌群体。碰到这样的大鱼,往往要把钓组投得很远时,它们才会猛然食饵.这种典型的例子是:诱饵投在上流,为大鱼所食,而一般投在下流,钓组刚好被水流带到下流,中鱼的几率会较高。诱饵投在上流的地方,中鱼的数量不会多,但“一发即中大鱼”的可能性比较大。
如此这般地说了这么多,这些钓鱼的理论未必一定成立。特别是大鱼,有着它们很意外的习性,初学者在钓到大鱼时,应该善于思考“怎么会钓到大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