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矶钓,不知其名之所由来也!有人说就是「轻矶钓」,也有人认为它是「针对浮水鱼」的钓法,更有人引用日本名词说它是「矶上物钓」或「浮卡世(注)钓法」……,到底哪一个对?实在令人雾煞煞!
其实严格讲起来,上述各个称呼都有一点对又都不太对,因为:
一、「轻矶钓」主要是相对于重矶钓而来的称呼,意思是指用较轻便的家俬,在矶岩海岸钓取比较小型的对象鱼;但这名词并未表达出「浮游」的意义。
二、「针对浮水鱼」一说中的浮水鱼是什么?表层回游鱼吗?应该不是如此狭窄吧!但若硬要把底栖的鹦哥和近底层活动的黑鲷也归类为浮水鱼,则显然十分牵强,所以此种讲法会令人搞不清楚状况。
三、「矶上物钓」中的矶上物三个字,意思跟浮水鱼很接近,说不定所谓的浮水鱼还是由这个日本词汇勉强翻译过来的呢!所以,讲矶上物钓同样有涵盖面不够周全的问题。
四、「浮卡世钓法」(fukase-tsuri)意思是漂浮仕挂的钓法,亦即用有浮标的、很轻巧的钓组去钓鱼。有人认为必须浮标很轻且子线很长、不加任何咬铅(全漂)才算浮卡世钓法,但那是日本比较过时的讲法,而且如此定义也嫌严苛了一点,基本上只要有使用浮标、钓饵能够相当自由的随流与浪漂晃,且钓组上没有太多、太重的额外装备,就可以算是漂浮仕挂了,所以日本钓界近来倾向于把浮卡世钓法一词用为相对于诱饵笼矶钓法(日语发音为 kako-tsuri)的称呼。
但在台湾,使用恐龙蛋加诱饵笼搞远投钓黄鸡,算不算浮游矶钓?应该算对不对!所以浮卡世钓法也不能完整形容我们的浮游矶钓。
另外,日本矶钓界还有一个比较被大家忽略的名词「浮标钓法」(日语发音叫做 uki-tsuri),也在某种程度上颇能传达浮游矶钓的含意,它代表包括浮卡世、诱饵笼、矶上物、矶底物等各种钓法,只要有用浮标、钓组重量(或曰粗细)不太夸张--没有大到像吹气球搞放流那样的程度者,都算。
我们的浮游矶钓应该也是指包容以上各种玩法的活动,只要有不太庞大的浮标、家俬不太笨重、在矶岩(包括防波堤)海岸下竿、钓组能够自由漂晃(打沈底就不算啦)等等,原则上都可以归类为浮游矶钓。
那么根据这种原则定义出来的垂钓方式,应该包含哪些重点呢?
一、因为使用浮标,故钓棚深度有重大意义,但此一深度却跟下竿地点海底的实际深度不尽相同,而是需要取决于钓手主观意念和鱼群吃饵泳层的相互搭配。(打沈底则几乎不必考虑此点,反正都是直接搞到海底的!)
二、为让钓组漂晃自然,钓者必须充分掌握水流,并运用娴熟的操竿控线技巧驾驭浮标、钩饵,以达狙击水中大物的目的。
三、既然是在岸边下竿,而非在船上靠鱼探机找鱼群,适当的使用诱饵就有其必要了,并且这打 A-SA 的功夫还得跟水流、风浪、标点状态、当天鱼只脾性相互搭配,更必须符合钓手自行设定的钓棚深度。
看起来很难做到是不是?其实还好啦!运用一些基本知识,再加上许多许多经验,任何人都能玩好浮游矶钓,只不过经验必须靠自己不断累积,别人帮不上忙,所以本文就在基本知识方面做一简单介绍吧!
鱼在哪里?
最简单的答案就是:在海里!只不过……海太大啦,我们还得把范围再缩小一些。
多数矶钓鱼种在找东西吃时都有几个共同特征:
第一、除非要长距离移栖,否则牠们都宁愿逆着水流觅食而非顺流找食物。
第二、牠们都懂得利用海底礁岩为屏障,躲在周围(特别是后方)伺机进食。
第三、牠们常常会守在波浪洗上岩石反冲下海时激起的白沫带外围,或甚至直接冲进白泡沫堆里找食物。
但为什么鱼儿要逆流觅食呢?这么做不是挺费力的吗?
其实不然!因为:
一、假如顺流找,除非牠游的速度跟水流很不同,否则会一直跟着同一块水团运动,假如这团水里食物有限或根本没有的话,那牠岂不就要挨饿了?
二、如果牠的泳速跟水流大不相同,那么即使是顺流运动,也还是要花费很大力气的(这是物理学上「相对速度」的问题),那可就不一定比逆流等食物送上门来得划算矣!
三、假如顺流觅食,牠会很快离开匿居的场所,因此除非牠想搬家,否则还得再费力游回来。
那么鱼类又为什么喜欢躲在水底礁石后方?原因是:
一、岩石后方比较闪流,可节省体力。
二、可躲避回游性掠食大物的猎捕,因为牠们多半在本流里面讨生活。
三、自己可以机动冲入流水中攫取食物。
四、食物经常会自动送上门--流水在石头后方形成倒卷的窝流,会把食物卷进来。(请见上一期第八十九页插图)
至于白沫带的意义是:
一、矶钓鱼种多半对吃海藻颇有兴趣--尤其是生长在潮间带的藻类,而白沫带就是发生在这个区域的现象。
二、就算不爱吃藻类,岸上或靠近岸边的海域也是供应食物的重要所在;当波浪洗上岩石反冲下海时,会带着许多生物、有机物等等一起灌入深处,然后再随着白泡翻涌出去,因此鱼群常守在白沫带外围捡拾这类食物。
三、波浪从石上灌回海里时,还会将空气卷入水中制造大量溶氧,使鱼类乐于聚集在此。
不过话说回来,因为每一种鱼的生态习性并不一样,所以即使白沫带、海底礁岩均有其重要性,各鱼种的活动范围也还是颇有差异的。比方说黑毛类好了,通常尾长黑毛(红皮拢,或称细鳞仔)喜欢在流区边缘出没,而口太黑毛(菜毛,又叫粗鳞仔)则多在矶际缓流区生活;此二者都会随水温高低而有活泼与否的差别,但也都有可能被诱饵吸引到某个特定深度(甚至水表面)。
其它鱼类如白毛比较喜欢趁着涌浪,冲到岩石边啃咬脚白菜、鹿角菜之类,或者混迹白泡沫中捡食被浪刷下来的藻类,因此勉强可算是接近上层水域活动的族群;臭肚的活动变化很大,牠们可以为了抢食物跑到水面打尾,也可以一大群窝在水底厮混,不过总的来说其生活水域并不太深,通常均在二十五尺以内。
黑鲷就不一样了,牠是相当底层活动的鱼种,而且不只浅海沿岸有鱼踪,深达七、八十尺之处也钓得到牠,就算偶尔跑到中上层水域,也必然是在有屏障之处(例如岩石、堤防、蚵棚等等)。此外,黄鸡也属于深水区讨食的鱼族,但牠们却并不贴底活动,而是单纯的喜欢在较深处出没。
所以,钓者可将各鱼种的生态习性与水域环境综合起来研判,就不难找出鱼群活跃所在了。
流水怎么看?
日本矶钓名人小里哲也曾说,选择标点有三大考量要素:潮流、暗礁、白沫带。这里面暗礁与白沫带的重要性前面已经说过了,且即使是初学者也不难看出它们的位置,但潮流呢?它有哪些种类?我们又如何知道它在哪里?
方法其实很简单:
一、寻找本流--所谓「本流」,并不是某种特定流况的固定称呼,而是相对来说一个区域内比较强大的、速度快的、最主要的一股水势。通常那种方向固定(意指在涨潮或退潮过程中方向固定,潮水转换后方向即可能改变。)且表面波浪起伏甚大,浮标钓组一进入就会被迅速带走,即使用恐龙蛋也无法停留的所谓「流沟」,就一定会被称为本流,但有的时候流速并不那么强劲、波浪起伏也不那么大的水势也会被叫做本流,其原因就是它跟钓场上别的流水比较起来要强大些之故。
二、寻找支流--这「支流」二字也不是专有名词,乃是相对于本流而言比较小区域的、速度慢的、不容易引起波浪变化的水势。此类潮流有沿着海岸推送者,也有冲向海岸或往外流出者,其成因包括风力、波浪、潮汐现象与本流的分支等等,且多半会受海岸地形、海底状态影响而改变方向、速度、规模。一般说来,这种流水不大容易凭海洋表面状态加以分辨(至少初学者常常看不出来),但却不难靠某些左证来发现它,那就是借观察漂流物、诱饵、浮标等的走向而加以判读。
三、寻找潮目--所谓「潮目」,就是方向不同的两股(或以上)流水相互交会、撞击,或方向虽相同但流速不同的两股水流相互摩擦,因而造成一个表面比较平整无波、看似甚少流动、杂物容易停滞的水区。这种地方也不难凭肉眼分辨,你只要看到上述平整无波、杂物容易停滞的水域,把钓组投入后可见它会持续在里面打转而不容易漂走的,是即潮目矣。
四、寻找回流带--运动中的潮流如果碰到障碍(例如暗礁、凸岬),或海域深度改变,抑或是从静止水域旁边擦身而过之时,都容易造成一坨翻涌打转的水团,这就是「回流带」。钓者只要注意看前述有障碍之处、深度变化之处、静止水域与流水交界之处等等,就很容易发现它了。
五、寻找反拨潮--一道道涌向岸际的波浪,带着大股大股的海水打上礁石,然后再返身灌回大海,这些水必须有个路径流出去,此种路径就叫做「反拨潮」,其方向均为从岸边往外海流者。要寻找反拨潮时,除了可利用浮标当左证外,还可以注意看波浪造成的白泡沫,假如有一条持续往外拖出去相当距离的白浊水域(所谓白浊是指细碎白泡沫造成的水色泛白而非真的水浑浊),那就是了!
需注意者,上述各种水流状态对垂钓的重要性,并不是排在越前面就越重要,相反的,后三者更常成为寻找矶钓标点的依据。
标点在哪里?
想当然尔,鱼群在哪里,标点就是哪里!但以下几个原则可以让你减少许多摸索的时间:
一、除非你要钓拉仑、青旗、烟仔之类外道鱼,否则就不必让钓组在水势汹涌的本流里厮混了,拿它来当「钓组运输工具」即可,真正的标点在本流边缘回流带或潮目处。
二、当你发现钓场上有较小型、较弱的水流时(意即非水势湍急的本流),请特别注意它运动方向跟海岸地形的相关性;假如是平行海岸的流水,标点多半在岸际地形突出或凹入之处,不然就是水下有大型暗礁的地方。(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会产生回流带!)
三、前述水流如果是向岸边立足点冲进来者,因为会把钓组一直往里推,使你既难以向外探寻鱼群又容易挂底,故需找水流碰到岸边后转折出去的(在外礁地形则是找绕过岛礁之后的)回流带。
四、至于远离海岸的流水就好办了,只要其途径上有暗礁、深沟,或者流出去不远就会跟另一股水势交错、合并、撞击的话更棒,这些位置就是一级标点!
五、若是钓场上有明确反拨潮,它的边缘、整个路径上、甚至波浪撞击岩石造成之大量白泡沫的正下方,都有可能成为鱼群聚集的标点。
六、如果在峭壁型急深海岸(例如东引)下竿,请特别注意岩壁呈阶梯状变化的转角处,或者是有垂直裂隙、转折之处,各种鱼只都会找此类地形藏匿;同时下竿时也不可让钓组离开岸壁太远,否则必然扛只大龟回家!
至于具体的寻找标点技巧,基本上可有下列几个步骤:
一、用眼睛观察,看看海岸岩石构造如何?潮水动向如何?岸边有无白沫带?哪里有暗礁(接近水面的暗礁一看即知,看不见的也会因流水变化而暗示出其所在位置)?从而找出最有机会的下竿区域。
二、假如海底地形不易观察出来,那就要善用潮流,让流水带着钓组去探询水下状况。
三、不要怕挂底;其实只要钓组配置不太夸张,也就是说应尽量轻敏、灵巧,不要太笨重,钓棚设定也不可太离谱,并善用「拉拉放放」的N字操竿法(相关技巧请见前期第九十一页),而非把钓组往水里一丢就不再管它,一般而言是不大容易挂的。
四、就算挂底也不坏,至少,你因此而确知了一处水下障碍的所在和深度--别忘了,鱼群是喜欢有暗礁庇荫的。
五、搞清楚潮流与水下环境状况之后,再把前述各种鱼类的生活习惯套进来,试试看牠们是否聚集在你所预期的位置。(注意:这种位置钓场上不会只有一处,所以要各点都试,直到有目标鱼咬饵为止。)
六、万一实在无流无浪,且缺乏明确下竿标的,那就靠自己撒诱饵的功夫制造标点。
总而言之,要是你懒得记那么多「楣角」的话,特别注意「潮流与暗礁交会」、「暗礁与白沫带交会」、「白沫带与潮流交会」这三个微妙的处所就八、九不离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