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话说的都是同一件事:与其乱报大咬消息、必咬钓场,还不如教会大家如何凭一己之力找出理想下竿去处,进而*自己的技术博得好鱼获。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凭一己之力找出理想下竿去处很难吗?不难!但如果不想从根本上了解好标点有何条件、这些条件会造成什么特殊变化、这些特殊变化对垂钓有何影响,以及面对这些影响你该如何操作,才能顺利把鱼只钓上来,那就很难…
理想的矶钓标点有何条件?纯就环境状况而言(意即暂不考虑鱼种优劣、鱼体大小与鱼量多寡时),个人认为以下数端是值得考虑的因子:
一、钓座高度应在一噚半至一根竿子之间,容易进出与驻足,后有退路且不易被涌浪袭击。
二、矶际深度在两噚(约十二尺)以上,垂钓范围内最深不超过三支竿子(约五十余尺)者。
三、矶际水流畅通或有适当浪脚;有明显白沫带者更佳。
四、矶际水流或浪脚会造成一条持续往外拖出去的反拨潮。
五、在离钓座不远的近场范围内有旺盛沿岸流。
六、在矶际或反拨潮、沿岸流的路径上,海底地形拥有发达的暗礁、沟崁。
七、附近有沿岸流撞击暗礁或穿越沟崁时形成的回流带。
八、反拨潮会与这沿岸流交会,造成持续存在的潮目区。
九、水面上不会总是吹着跟水流方向、速度不一致的强风。
十、钓座下方没有太夸张的、很容易割断线组的暗达仔。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具备上述条件的地方就是极佳钓场了!不过看来有点严苛对不对?要十全十美实在粉难。但您也无须因此就怀忧丧志,事实上,能拥有过半数条件者就足以红透半边天了,例如棉花屿鸡心礁西面那个兵家必争的小凹口,就符合第一、二、三、四、六、九等几个条件;乌石鼻斜壁钓点符合第二、三、四、五、六、八、十等等。
或许有些读者会想知道,为什么具备这些条件就能成为好钓场?简单解释一下:
钓座高度是考虑操控方便性、涌浪侵袭的危险与捞鱼需求而来;水域深度是要符合浮游矶钓的钓组、诱饵、技法之需求;矶际水流、浪脚、白沫带等跟鱼群觅食地点、时机和活泼与否直接相关;反拨潮是海中食物、诱饵以及钓组运动的重要路径,更是鱼类等食物送上门来的宅配专车!
沿岸流带来良好的水体交换与新的鱼群,甚至还会为鱼群带来新的食物;回流带与潮目区让食物在小范围中打转,故会成为鱼类进食的餐厅;暗礁、沟崁提供鱼类良好的隐匿场所,同时造成小区域独特的水流变化,让行家更有发挥技术、狙击大物的空间;少有强风干扰则操竿控线更轻松,钓者更能顺利驾驭钓组完成所要的动作。
至于脚边不要有太夸张的、很容易割断线组的暗达仔,这一点应该就着毋庸议了吧!
如果进一步把范围缩小,只考虑水下鱼族活动区域的话,我们还可以从上述条件归纳出三个最重要的矶钓标点类型,即白沫带、暗礁外围、潮目区。
白沫区、暗礁与潮目等各类标点的环境差异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这三种环境各有特殊的性格,鱼群在其中活动也会展现不同的习性,钓组进入各该场所时更将呈现相异的动态,因此垂钓手法也该有针对其特征而变的样貌。以下就来逐项讨论这些课题。
白沫区的成因是:当海浪冲击岸壁后,海水会夹带大量空气反冲回去,这些空气在水中变成无数小气泡,于是就形成大片白泡沫了。
白沫区的影响范围在海水表层,但这所谓的表层到底是深度多深、范围多大?则要看波浪大小与岩壁型态而定,通常浪越大、海岸越陡峭,所形成的白沫区就越宽广、影响深度越大。
潜过水的人都知道,从水下看白沫区形状是略呈半碗型的,也就是越*近岩壁之处小气泡被海水反冲力量带得越深,但因为空气的比重远比海水小,所以这些气泡会不断翻腾着浮向海面,故离岸壁越远之处白泡沫影响深度就越浅(请参考下方插图)。
暗礁区座落在海底,型态多变且常伴随着复杂的沟崁结构,故其所造成的水流变化也难以捉摸,有时使海水转弯,有时造成回旋,有时使流速减缓,有时又会加快流速(例如当大股水流受暗礁阻挡而必须从小沟隙中穿过时),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些变化都发生在暗礁外围,也就*近海底的附近范围。
这里是鱼群最常聚集的地方,它提供了觅食、休憩、繁殖、躲避敌害等的机能,当然也是钓者不能忽略的重要下竿标的,但所谓的海底到底有多深?所谓的附近范围又有多大?这就要看暗礁的位置、规模、形状、礁石与沟崁的结构关系,以及流水与暗礁的相互影响了。
潮目区是两股以上不同海流的交互作用,多发生在中表层水域,但通常离岸有一段距离。至于所谓的中表层是多深?离岸距离到底多远?那就要看海流的强弱、规模、影响深度和离岸距离而定了。
有些钓场潮目就贴在岸边,有些却远到根本不可能利用它;有些地方潮目相当明显,物品(例如诱饵、钓组)漂到那边就会停滞下来原地打转,钓者也很容易从海水表面纹路看出其所在,但有些地方潮目十分微弱,既看不出来也不易掌握。更麻烦的是,潮目这玩意并非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潮水转换而改变位置、范围、甚至有无。
鱼只在各区觅食行为的差异与下竿对策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白沫区对鱼只来说,除了有海浪冲刷岸壁所带下来的食物外,同时还能提供相当好的遮蔽效果,因为大片白泡沫会阻挡来自天空敌害(鸟类)的侦查与袭击,所以很多鱼种都会跑到此区来找东西吃,有些眼力特好的游泳健将如白毛之流,甚至更会直接冲到礁边抢食!
因为对鱼儿来说,这里的食物主要来自海浪冲刷岸壁,且白沫区的特征是近岸处海水会夹带大量空气猛力灌入深部,而稍外围却是大股大股的白泡沫不断翻腾上涌,整个范围的海水扰动都很剧烈,食物也跟着快速漂移,因此它们通常会守候在半碗型白泡沫区的下方,一发现食物踪迹就立刻挺进攫取,咬到之后再钻回深处享用。
基于这样的特征,钓者就可把诱饵打在浪脚下,或甚至直接打在海浪扑得到的岩壁上,利用海浪把诱饵自然带下去,再将钓饵混入诱饵水团中骗鱼上钩。
暗礁区是鱼群躲藏的地方,也是水流受地形干扰后产生变化的所在,在这里,顺着潮流漂行的食物往往会被卷到暗礁背后去打转(见下方插图),因此对鱼群来说,「守株待兔」是比「主动出击」来得省事、划算的觅食策略。
针对此一特性,想在这种地方下竿的钓者就应掌握水流搬运力量,将诱饵和钓组同步送入暗礁区内,并驾驭钩饵去寻找鱼只所在。
但如何驾驭钓组寻找鱼踪呢?其实并不困难,因为潮流总是会在暗礁周围和背后形成吸引钓组的水流,而这个水体运动变化正是给鱼群带来食物的同一原因,所以它们自然会躲在暗礁背后等待,而你的钓组只要抓到了那股吸引水流,也就自然会找到鱼群了!
潮目区是海洋中天然食物输送带--洋流--的集货站,也是鱼群寻找食物的当然场所之一;所不同者,白沫区是十分贴近岸边的、跟波浪关系较密切的场所,暗礁区是稍微离开海岸一点、跟沿岸各种水流关系比较密切的环境,而潮目区则为离岸更远(一般来说的啦)、受外海洋流影响更明确的区域。
在潮目区,鱼类的觅食策略是介于守株待兔和主动出击之间的,也就是说,它们通常会先待在藏匿之处,等发现水流把食物带进潮目区时,就会离开隐蔽游入这水团中;而更有意思的是,如果食物能够持续进入潮目区,它们可是会长时间待在这里尽情抢食的!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所以在这类标点下竿时,钓者必须设法利用潮流将 A-SA 配送到潮目区去,进而把钓组也同步送达该处,以钓取被诱集过来的鱼群。
各类标点的打诱饵技巧与下竿时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走文至此,相信有经验的看倌一定已经看出:上述三种场合的下竿对策,其实就是日本人所说「诱钓同调」的技术依归。
有人以为,所谓「诱钓同调」就是指「诱饵」要和「钓组」同步,而钓组的代表就是那颗丹锥,所以便把 A-SA 猛往浮标所在之处打,并且以能够直接K中丹锥为技术高超的表征,对之沾沾自喜不已……
错啦!诱钓同调讲的是「钓饵」要跟「诱饵」在恰当的时机、恰当的地点相会合,而这「恰当」二字,当然指的就是鱼群受诱饵吸引聚集之处,以及胃口大开争相就饵之时了!
换句话说,诱饵不是不能直接往丹锥所在位置K,但这么做是有其条件限制的,你必须确定当时的流况、浪势、风向以及自己的操控技巧,能够让K到丹锥的诱饵自然跟下方的钓饵一起运动,并引起周遭鱼只注意而咬上钓饵,这才是功夫所在。
言归正传:
白沫区因有波浪来来去去,海水扰动相当剧烈,同时又有大量向上涌升的气泡,因此诱饵的粘性需高一些、比重要大一点,并应格外讲究撒诱饵的时机!其基本技巧是:必须配合海浪起落,趁浪脚涌起到最高点时撒下,如此诱饵才会循一条大致固定的路径直接被褪下的海水往外、往深处带。
反过来说,假如你在波浪正要撞上岸壁,或已经退下去且正在酝酿下一波上冲动作的时候拋撒,那会怎么样?稍微想象一下就知道,这样做诱饵必然会被冲得七零八落、四处飞散,如此一来不但难以诱集鱼群,甚至还可能把它们都给诱跑了!
当你觑准时机撒出诱饵之后,接下来就是要设法让钓饵也跟着那条路径移动了,但有个问题:一个人只有两只手,要同时做好拋竿和撒诱饵动作几乎不可能,怎么办?简单!你不妨先将钓组拋入水中,暂时提着竿子不让它漂走,然后看浪况打下诱饵,之后才放线使钓饵跟着诱饵一同漂出去。惟此时需特别小心控竿,避免钓组被波浪推上岸壁岩石而挂底。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暗礁区外围的水流状态也相当紊乱、复杂,如果诱饵随便乱打的话,同样会发生弄巧成拙的后果,故钓者必须先找出一条比较固定的水流--通常这是指反拨潮或沿岸流,并设法弄清楚在其流动路径上是否有良好的暗礁结构,若有,就可以利用这条水流来携带诱饵进入暗礁区域,然后诱集鱼群、引它们上钩。
对付暗礁区鱼只的诱饵,比重可稍大些,粘性不要太强;拋撒要领是先评估水流速度与诱饵下沉速度的相对关系,再据以决定拋入的位置需多接近暗礁区,以免 A-SA 过早沉到海底或高高漂过了标点。
在拋出钓组的时机方面,当然能够根据诱饵何时被卷入暗礁周围而定最好,不过这要求并不十分严格,因为前文提过了,暗礁区内本就是鱼只等食物送上门来的场所,即使落单的一只虾子(意指你钩子上的钓饵)也很能引起目标物的觊觎,因此如何掌握暗礁区的吸引水流更形重要。
潮目区海水扰动通常比较不那么激烈,垂钓深度也不需要太深,可是因为标点多半离岸边较远,又有潮流不断影响,所以诱饵性质不必太重、太沉,但粘性要稍强些,否则漂到半路就会被冲得无影无踪了。
想钓潮目区,撒诱饵技巧首重如何让它顺利漂进目标区去,其次是如何让这些诱饵发挥集鱼效果;要达到这两个目的,第一当然是 A-SA 的化学性质(关系到它能否吸引鱼群)和物理性质(与能否维持到潮目区而不散掉或沉底有关)必须讲究,然后是撒的位置、时机跟份量更要注意。
简单来说,你必须先了解潮目所在位置,然后找出最方便运输诱饵进去的那一股水流,再以少量、持续的方式拋撒,免得它们散太开、分布太广,如此才能顺利达到诱集鱼群的目的。
看起来有点抽象对不对?其实并不会太麻烦,你只需观察钓组在海中的移动状态,就不难掌握潮目在何处、哪股水流能用来携带诱饵了。
不同标点的操竿技术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不同标点的操竿技术
许多人有过这样的经验:同一钓点有若干人在垂钓,大家用的装备、钓组、饵料都差不多,但鱼只就是比较会咬某一两个家伙的钩子,好象别人的浮标都坏了或钓饵都有毒似的……
还有些状况是,当你照自己的意思或别人教你的方法认真钓时,往往搞了半天都没消息,但就在低头点烟或转身跟别人打屁的当儿,竿子却被水下大物猛地拉?下去,然后又因为你没来得及扬竿作合,结果还是啥也没钓到……
这些问题的根本多半跟操竿控线有关。也就是说,恰当的控线才会带来美好收获,不恰当的操控……就只有等运气来决定输赢了!
那什么是恰当的操控呢?就本文讨论的三种标点环境而言,基本观念都是寻找吸引水流,但三种环境吸引水流出现的原因不同、位置不同,对垂钓的影响也不太一样,所以操控方式当然也各有千秋。
在白沫带,吸引水流主要发生于*近岸边的区域,这是因为波浪撞上岩石后,大量返冲回去的海水带有惯性力与重力作用,使得钓组在此区域内会迅速被压入深处;但同时存在的大量白泡沫(即气泡),却会在稍离开岸边时--也就是惯性力与重力的影响减轻时--开始向上、向外翻腾,因此进入深处的钓组也很快就会被卷出去。
不过呢!假如白沫区有反拨潮存在的话,你将发现:这条往外流的海水却不那么明显的向上翻腾,而是持续往外拖出去,所以喜欢使用轻巧钓组且技术够好的人,可以从反拨潮形成之处下竿,然后一路驾驭钓组循此途径探寻鱼踪。
那技术还没好到那个程度的人怎么办呢?第一,你若能接受轻巧钓组,可以就锁定矶际水流下压的范围作钓,操作时竿尖指向水面,将钓组拘束在不被气泡扬起的区域内即可,但须小心避免挂底。第二,如果对轻巧钓组没啥信心,那就干脆用大丹锥加重铅吧,然后把攻击目标放在白泡沫翻起的区域,*重铅压深子线,狙击躲在白泡沫下的鱼群。
在暗礁区,主要的吸引力量发生在两种时候,一是水流撞击暗礁后绕行过去的过程中,另一个是水流在暗礁后方形成的回旋带。这两种情况虽略有不同,但却是接续发生的,故垂钓时可以把它们视为一体,运用同一个操竿技巧控制钓组运动。
方法是采用恰当的丹锥钓组,顺着反拨潮或沿岸流放入,然后稍微带线保持钩子走在前面、浮标守在后头,等钓组抓到吸引水流的时候,就让它轻轻被吸下去,此时别怕钩子会挂底,没那么容易的,但仍须适度带住线系,运用竿先去体会水流的纤细变化,同时藉以掌握鱼只来咬时的动态。
鱼只来咬时的动态?没错!有鱼来咬时,你真会直接感受到那股震撼的,看不看浮标已经不重要。一般人比较会有疑问的应该是:到底吸引水流在哪里?
这一点事实上也无须过虑,因为只要用了下潜阻力够小、符合流体力学的丹锥,并且水流之中确实有暗礁结构(其实矶钓场上到处都有暗礁啦),到时候你自然就会知道何谓吸引水流了,怕只怕有些人看到了还以为那是「假鱼讯」,并且急急忙忙要把钓组拉开,那我就没法度矣……
在潮目区,因为有不同速度或方向的潮流互相干扰、纠结,因此会形成无数略呈回旋状的吸引水流,这种流势不见得会把丹锥吸入水面以下,但肯定能让它呈现不规则的移动(相对于原本的一直顺着潮流漂行而言)。
大多数人面对这种环境时,都以为只有使用大标、重铅,才能确保钓棚深度在自己设定的范围。可是请问:究竟钓棚该设多深才恰当?你的诱饵漂到潮目区之后,又会把鱼集中到多深的水域去呢?如果你对这两点并不是很确定,那重铅、深钓棚又有何意义?
所以,还不如干脆不要钓太深算了,反正潮目通常影响的深度也只在中表层而已,配合上比重较小的诱饵,钓浅些更快速有利!惟须注意标点远时风的影响比较明显,故应尽量压低竿身以免母线过度受到吹拂,然后在浮标进入潮目区之后轻轻带线,让钓组充分伸展开来并适度打斜,剩下的就是当鱼讯出现时扬竿作合啦!
垂钓技术要*经验和知识的综合运用
本刊前此已介绍过许多关于看水流、打诱饵、选浮标、配钓组、操竿控线的技术,如果看倌能够融会贯通,再加上这一篇的标点识别解析,要有所收获应该就不难了。可是我还必须再说一次:自然环境变化万千,原则性的解说并不能涵盖所有情况,故聪明的钓者应具备灵活运用的头脑,不可墨守成规。
还有,小里哲也曾说:要在同一块外礁上吃一百个便当,才能成为那个钓场的专家。他的意思当然不是说买一堆便当上去狂克,就能打通壬督二脉--你又不是吃的天山雪莲、千年何首乌!其要义唯「勤」字而已。因此希望大家要有铁杵磨成绣花针的精神,尽量累积各种经验,久而久之自然会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