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的议题局限在这样的范围内:1、只讨论,不涉及竞技钓。2、不讨论的跑铅,因为这种甚至比更加迟钝,无优势可谈。3、一般不设及水底很平,特别是平原地区的平底水域。4、对多种的适应性进行讨论。
    一、是的主要之一,无论从基础的调4钓2,到由此发展出来的各种法,只要不钓跑铅,钓目范围从1到5,或者从3到7,适应的水深变化也就只有四五厘米。而在丘陵或者山地的中,同一窝点水深差别超过四五厘米的比比皆是,即使在过程中,通过拖动钓线到适当位置以达到需要的钓目,但由于风吹、水流、重力、鱼尾扫动等因素,挪动到其他位置就不可避免,于是就会出现漂尾没入水中,或者水面漂目过多,近乎跑铅钓的状况。
    二、的,一般用商品饵,即使不用商品饵,最好也要用密度大重的,要求能将漂目压下两目以上,否则调4还能钓2吗,少出那两目从何而来?假如用极轻的饵,恐怕只有调4钓3、钓4、钓5三种选择了,要不然就跑铅。这样一来,钓目的范围更小,适应水深变化更差。而喜欢钓的西南,常有用半粒绿豆大的面粉粒施钓的。更有不少高手,在多的钓场,为了避免的干扰,用一粒生大米挂在钩上施钓,到远胜过使用商品饵忙于应付的。也有更多的西南钓高手,用两粒稻谷施钓大鱼的,而一两粒生大米或稻谷,只能将漂尾压下半目。特别是用6.3米甚至7.2米的杆实施远钓,加之眼力不太好,只好用粗尾漂,两粒米或稻谷几乎不能将漂往下压,用这样的饵,困难就大了,找底也不太方便。而经常会遇到使用不同大小,不同密度的情况,这是台湾钓较难解决的问题。
    以上谈了的一些不足,恐怕有人会问,那你不干脆用完事。
    这又得谈谈的不足了。
    一、的多数情况下低于是大家公认的。
    二 、为了提高的,只能选择尽量小的漂,尽量小的坠,而这又派生出以下问题:1、抗风能力和抗水流能力特别差。2、漂的浮力和坠的重力都很小,于是不能将它们中间的钓线拉得很直,特别是钓深水时,中间的线就像一段弯曲的弹簧,缓冲掉鱼讯,使鱼讯很不准确。去年冬天,我分别用小细线小坠,和改进后的钓同一个深水窝点,空杆多而中鱼多。可见深水中小漂小坠是不相宜的。3、远抛困难,稍有微风,极易挂上窝点周围的草。
    三、观漂需从高处往下看方能清楚,于是在四川和重庆,你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全天站着,不坐一分钟的钓者,要不然就选个高田埂或高坎施钓。坐在平水的田埂上观实在困难。
    四、小远抛后也很难看清。有浪时即使较近也难看清。
    五、风将水面浮尘吹到窝点上,就完全无法看漂了,几乎不能施钓,只能换窝。
综合以上两种的优缺点,我对实施了以下改进,供参考:
    与一样,只是稍有不同,具体如下:视漂尾的长短和粗细,7目漂,一般无钩6——7目,11目细尾漂,甚至可以无钩调到11目,也就是只平衡掉漂肚的浮力,而露出全部漂尾。总的原则是:希望高,就少留调目,希望对水深浅适应性强,就多留调目。粗尾漂宜少留调目,细尾漂可多留调目。这个过程只是粗调,可以不必太精细,也不必担心不同浮力的水对漂的影响,因此可以在家里完成。
    然后栓好钩继续。钓时,钩上方1厘米处加极小的(最好不用太空豆,直接将铅皮捏紧在线上),然后调到1目或平水,时,钓目可以从1目直到无钩时所调的目数都能观察到准确鱼讯,这就较大增加了对不同深浅,不平地形的适应性。这是因为上面的大始终是悬空的,靠下面的小将沉下水底,而小在水下的状况视钓目的多少,可以是悬坠、轻触底、躺底。即使是躺底,由于坠很小,且有漂尾浮力的向上牵引平衡掉小的重力,也是足够高的,就算两三厘米长的小鱼咬钩,也足以观察到,在实际中已得到充分证实。具体时,可以视鱼滑与不滑,风浪大与不大,空杆多与不多,确定钓目的多少。只要不露漂肚,使大躺底,都是可靠钓目。时抓上顶1——2目,百分之九十五中鱼。这是由于有小和1厘米的缓冲线,上顶时是鱼已经将饵吸入口中的,这也是一种高手们很讲究的口动。而纯的漂上顶时,常常是鱼还没有将饵吸入口中,因此讲究抓下顿。
    用此法,可以比一般长一些,使上面的大离底层鱼更远,减少鱼的警觉。因为下面还有小,又不至于因为太长而降低鱼讯的灵敏。
    钓、草鱼等大型鱼时,加钩和小后调平水,下面的小离钩5——8厘米,钓目可以多于钓,使下面的小躺底,以减少的干扰,以及鱼游动搅起的水流干扰,还使饵离钓线远点,减少鱼的警觉。一般抓漂下沉2、3目。
    以上法,靠的是小将饵坠入水底,因此,即使用很轻很小的饵,也不必担心找底的问题和饵悬空未到底的问题了。当然,使用这样的改进,也避免了的一些缺点,特别是要兼顾时的深水钓鲫,有大浮力漂和下面大的拉力,弯曲的弹簧线没有了,鱼讯当然就准确了。也解决了不抗风和浮尘,钓者视线宜高不宜低,以及远钓难观察等问题。

川岛钓鱼网 鱼饵添加剂 保留一些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