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发源于长白山的白云山,天池飞瀑一泻千里,如同一条巨大的蛟龙,穿山越壑,奔腾向前。被乾隆皇帝称之为“铜帮铁底松花江”的“神水”,清澈、纯净、甘甜,其鱼类资源非常丰富,鲫鲤草青鲢鳙等多达50余种。其中,松花江著名的鲟、鳇鱼还为清朝的贡品鱼。

  鲟、鳇鱼为大型经济鱼类,体形硕大,成鱼一般为3~7米,为江海两栖肉食性凶猛鱼类。其味道鲜美,卵尤为名贵,素为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的名特产品。金史地理志载:“上京岁贡有鲟鳇鱼”,是也!

  鲟鳇鱼是鲟鱼和鳇鱼的统称。鲟鱼满语称乞里麻鱼。传说汉武帝时,置乐浪郡(今朝鲜),后乐浪尉溺死于海中,化为鲟鱼,故又称尉鱼、神鱼。鲟鱼种类在我国有东北鲟、长江鲟、中华鲟三种。鲟鱼体形长,亚圆筒状,重者一二百千克。鳇鱼,满语称为阿八儿鱼,它的体态与鲟鱼极其相似,唯左右腮膜相通。鲟鳇鱼为冷水性鱼类,多栖居在近海深水中。初夏,溯江而上,洄游于江河产卵,天冷时再回到海里越冬。

  清初,捕钓鲟鳇是打牲乌拉衙门(官方专业渔队)贡品生产的主要任务之一。康熙五年(1666年)开始设捕鱼八旗,人员多达七百余人,专门捕钓之。每年谷雨前,渔队便远赴黑龙江、松花江及其流域,夜以继日的守候在江边。往往下网投钩十几日,历经艰辛,方能擒获三五尾。每获一尾鱼则立即将其送到特设的鱼圈饲养。及至严冬,牲丁们凿穿厚冰,从鱼圈中挑选出12尾健硕的鲟鳇鱼,然后一一捋直、浇水、挂冰,用黄绫裹好,装上插有“贡”字的黄旗的桃木小车,进贡京都朝廷。打牲乌拉衙门要派专人护送。赴京途中,每逢驿站都要更换保镖兵丁。翌年正月,护送专员方可返回。这一珍美佳肴,春节时由王妃们亲自动手烹制。

  鲟鳇鱼有铜头铁骨之称,但用网捕非常困难,常常是撞洞毁网而逃。渔丁们便想出了垂钓的办法,这与海上钓鲨一样,惊险、刺激而有趣。这钓法就是有名的跑葫芦钓鲟鳇鱼。其钓组为:小手指般粗的大缆钩(钩长14厘米,宽7厘米,倒刺3.5厘米),钩柄小铁环上结多股细钢丝,编成的子线(1.5米左右),主线为500米长结实的粗麻绳(现多用0.3厘米线径的尼龙绳)。钓饵为红鲤,或脱皮兔,或活鸭鹅,饵重为2~3千克。钩柄铁环尚需结一条支线,线长2米,线端缚牢于一只大葫芦的细腰部。钓点为江湾缓流多水草处。船钓或竹筏钓。钩饵入水后,一旦被大鲟鳇鱼咬住,水面上的大葫芦便飞一样的向前“跑”去。这是因为大鱼挣脱不了钓钩就拼命在水下游弋,带动葫芦也跟着飞跑,葫芦成了偌大的鱼漂且具有消耗大鱼体力的作用。船(筏)上的钓手,一边放长线使小船不被拖翻,一边划浆猛劲追鱼。大鱼多为逆流而逃,跑出一二千米远则会渐渐减速。这时,钓手再慢慢收线。如大鱼发力再逃,则需再放线。几个回合之后,待大鱼力竭翻白时再将其拉至船边。此时,钓手为了不伤鱼,立即将三盘大旋网抡圆相继扣住大鱼,众人再合力将其拖到船上。倘若民间钓鲟鳇鱼(不做贡品),则提起长柄鱼叉向葫芦下面的大鱼奋力刺去……连同搭钩一起使劲拖入船内。松花江畔乌拉街满族渔民赵祥小时候随父亲打鱼,使用的就是这种传统钓法。早年间,其祖父就擒获过一百多千克的大鲟鳇贡品鱼。只不过,近些年来,随着鱼水资源的破坏,鲟鳇鱼的踪影已经越来越少了,保护鱼水资源已刻不容缓!

  


川岛钓鱼网 鱼饵添加剂 保留一些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