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桩:钓者在判定有鱼咬钩的情况下,使钓竿绷成弓状,钓钩好象挂底一般,纹丝不动。钓手们习惯地称为“打桩”。鱼类打桩的现象多出现在个体较大的鲤鱼和青鱼身上。出现“打桩”时,钓者不能仗着线粗钩大,拼命地扬竿收线,而应双手擎竿,逐渐地加大力量绷住,如还不能逼鱼游动,可以考虑用石块击水来迫使它游动,也可以用连接器挂上沾有辛辣味的物件,顺着钓线滑至鱼口,以刺激大鱼游动起来。千万不能下水驱赶,因为,鱼钩并没有都挂住鱼嘴,大鱼在逃脱时会不顾一切,下水赶鱼者还存在着一定的危险。
横移:有鱼中钩,会经常发生快速横移的现象,这种现象多出现在鲤鱼和草鱼、鲢鳙身上。出现这种情况。是鱼欲借助灵活、游速快,找寻有障碍的地方,利用障碍来除去嘴上的钩线。钓者应快速地收线,变被动为主动,利用钓竿的弹性和泄力装置,迅速控制横向窜动的鱼。当它沿着河岸横移时,应适当地将钓竿略松一点,让它往外窜,在鱼离开河岸后,钓者即可将竿重新绷紧,迫使它回头。这样钓者可获得一个便于遛鱼的空间。
内窜:钓手扬竿时,手上感觉到鱼的存在,线刚收了一点,手上的沉重感就消失了,感觉像是中钩的鱼逃脱了。其实不然,造成内窜的原因,是鱼窜向近岸的速度大于钓者收线的速度。鱼没有四肢,它想摆脱钓钩的牵制,必须借助水中的障碍,因此,它内窜的目的就是想尽快地除掉钓钩对它的牵制。笔者曾经做过数次的试验,扬竿中鱼后,并不急于收线,而是任鱼窜动。结果,中钩之鱼无一例外地游向近岸,很快地窜入河岸边的草丛中,利用水中的障碍来脱去嘴上的钓钩。所以,遇此情况,钓者可一边收线,一边向身后退。如身后没有地方可退,可将竿举高一些,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重新地控制中钩之鱼。
外窜:外窜是抛竿钓鱼中常见的现象。当发现有鱼咬钩的信号,钓者刚刚扬竿钓竿在刚立起的刹那,鱼就从水中跳起,向水体的中间窜逃,这种现象多为草鱼,鲤鱼在水体较浅的环境中钩所为。(水深鱼不会跃起,只会外窜),应急的方法是,用力先将钓竿挑起,绷住竿,并根据鱼的挣扎力度,对原设定的泄力装置进行微调。如竿已被鱼拉平来不及采取其它的措施下,则可略放松一点泄力,并同时将竿再度扬起。在竿能竖起绷住时,应立即旋紧调节泄力装置,使鱼负重出线,迫使回头,这样,钓者便能化险为夷,从而避免人鱼拔河,造成断竿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