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哥魚有補食落水昆蟲的習慣,在溪邊出現的昆蟲有陸生和水生兩種,但是數量較多、體型適宜被溪哥吞食的昆蟲,卻以水生昆蟲中的蜉蝣、搖蚊等為主,它們的幼蟲在水裡生活,長大後羽化飛出水面,有時不幸被強風吹落水面,有時則因成群飛舞交尾後死去、或於貼近水面產卵時被溪哥所補食,釣魚人利用這種習性,而發明了毛鉤釣法。在淡水魚中能夠以毛鉤釣釣獲的,最著名的便是盛行於歐美的釣鱒術,不過大型鱒魚所吃的都是大型的水蟲,因此洋人用的毛鉤不向本省人俗稱作蚊仔鉤,而稱為蠅(fly)鉤,體積都在蚊鉤的5至10倍大。本省另外還有河湖產的鱒魚及其他某些魚種也可以用毛鉤來釣,不過,由於釣場有限,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真正嘗試過。
早期釣毛鉤的人必須自己動手做,由於毛鉤必須不怕水浸,且要能反光才能吸引魚,因此有些失傳的功夫是利用貓或狗的鬍鬚來做的,這些彈性夠、富有光澤又不怕水的獸毛十分管用,以剪刀裁成每段2公分,從電線裡拆下細銅絲來綁毛鉤,將它們綁在一只袖型號的無倒刺鉤子上,如此便是一只傳統的特製毛鉤了。這種鉤子比市面上賣的日本進口貨還要好用,最主要是不怕水浸,因為被浸濕的毛鉤一落水便下沈,對魚兒的吸引力便大打折扣,反而不如真餌來得香了。不過奉勸釣者站在愛護動物的立場,還是少動家裡寵物的歪主意,因為貓犬的鬍鬚是牠們偵測獵物的天然雷達天線,如果把鬍鬚剃掉(還會在長出來)牠們將要忍受至少一個月左右沒有感覺的生活,而且在行動時常會撞到鼻子。
毛鉤用於溪流落差小,水流平緩的地形,凡是河床上沒有明顯潭淵和急瀨,而只呈現一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