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的浮标先是上下点动,而后突然平躺,钓手猛一提竿,钓线在刹那间绷紧。不一会儿,一条身体侧扁、脑袋小得让人发笑的鱼上了钩。旁观者开始兴奋:上鱼啦上鱼啦。钓鱼的人则一撇嘴:武昌,没啥大不了的——话是不错,可您知道吗?鱼是那条鱼,可名字却不是那个名字,从现在开始——
武昌鱼是鱼家族中的新贵,与鲤、草、鲫等这些动辄上千年历史的“老家伙”相比,它的声名鹊起不过是最近四五十年的事,正是毛主席的一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让它一夜成名。它似乎也是惟一一个代言“文化节”的鱼种(笔者没听过什么鲤鱼节、草鱼节,而武昌鱼文化节却已经实实在在地举办好几届了)。武昌鱼实在是太有名了,于是许多钓鱼人都把体侧扁、吻圆钝、口裂宽、体色灰黑的鱼叫作“武昌”。其实大家都错了,您钓到的“扁”鱼其实是“鳊鱼”,而非“武昌”,两者的关系就像“人”和“男人”一样——武昌是鳊鱼,但鳊鱼却绝不止武昌一种。
很绕嘴是吧,别急,听我慢慢给您道来。
武昌鱼的原产地是湖北省的梁子湖,鳊鱼的原产地是湖北省的樊湖——这是笔者在据说很权威的资料上查到的,而梁子湖和樊湖其实是一个地方,要想弄明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先来听一个故事吧。
据说东海龙王敖广有七个爱女,最小的一个叫小龙女。一日,小龙女私自来到(许多故事都是这么开始的)今湖北鄂州市境内的樊湖,并对当地一位渔哥儿产生了爱慕之情。老龙王在盛怒之下,将小龙女变化为鱼,暂时发配长江以示惩罚。小龙女从此定居樊湖,每日只在渔哥儿的渔船前后跳跃。因她是由龙女变化而来,所以樊湖渔民便叫她“变鱼”,久而久之,就叫成了今天的“鳊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