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才能少跑鱼?
造成跑鱼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提竿时机掌握不准。一般都是提竿过早,没有钩牢就提竿而造成跑鱼。提竿过迟,鱼儿吐钩也会跑针,但这种情况较少。
二是钓钩的大小不合适,钩太小,钓到大鱼扎不进去,钩不牢;钩尖不锐,倒刺角度偏小,钩不牢鱼体,也易跑鱼;也有拴钩的方法不对,口线的结不在钩柄的内侧。
三是饵料装得过嫩、或过长、过大。鱼儿碰到饵料不是一触即落,就是鱼未含牢就脱钩了。
解决的办法是:
(1)做到适时提竿。浮漂开始微动时不要提竿,要等鱼漂上浮或下沉之后,才是鱼儿吞食之时,这是提竿最为合适。
(2)如钓钩不适合,应及时换钩,调整结扎部位。钓钩用几次后,要有时打磨。好的钓钩应有粘感。
(3)将饵要合适,如蚯蚓一般在钩外只宜留半寸,冬季宜短,春、夏季稍长。面饵要有一定粘性,以免鱼儿刚吃就落。
2、大鱼上钩如何起钓?
大鱼在水中力量大。很容易断线、脱钩,一般鱼在水中的力量大于其体重的2倍-3倍。钓大鱼方法如下,用手竿钓时:
(1) 手感到是大鱼后,首先双手握竿,一手在前,一手在后,把竿竖成60度左右,或横向左右两侧,始终使竿保持弓形,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钓竿、竿尖的弹力。此时千万不能把竿倒向鱼逃的方向,如果把鱼竿放直,不是断线就是断钩。人也要双脚站稳,腰部尽量稳直(切不可弯下或蹲下),否则容易失误。如此稳住一段时间,再伺机遛鱼。
(2) 遛鱼的方法是顺着鱼游方向,自左向右引动鱼儿,使其消耗体力,直到鱼儿精疲力竭、身体侧倒再起鱼。
(3) 起鱼时如果鱼儿只有三五斤,可把鱼拉近岸边,将鱼头引出水面,让其吸空气、喝水,灌水后慢慢引到岸边,用抄网把鱼抄上岸。如果鱼很大,就不能灌水,鱼不动时便要引动,鱼动时顺其方向牵引,直到鱼肚朝天,再将其引向岸边起鱼。起大鱼一定要用助捞器或抄网、搭钩。也可顺势拉到滩上搁浅,然后用双手卡住腮部,鱼就跑不掉了。
3、鱼不咬钩怎么办?
鱼不咬钩的原因主要有:
(1) 所用饵料不适合。
(2) 钓位不当。
(3) 水的深浅、肥瘦、浑浊度、水温等项中有不宜鱼儿活动的情况。
(4) 钓场周围来往人群频繁,干扰大。
(5) 所设钓点多次被钓翁使用,鱼儿产生了适应性,老不咬钩。
遇到上述情况:
第一, 出片前要多准备几种饵料,到钓点后,每种饵料试用一下,大红每20分钟换一次,从中找出最合适的饵料,如所带的饵料都不行,还可就地取材,临时找一些,总之一定要找准适宜饵料才好。
第二, 在一个钓位上,若2小时均无鱼上钩,则应根据当时、当地环境、气候情况调换钓位。但调换钓位不宜过于频繁。
第三, 认真分析水情(水的深浅是否适宜,水的肥瘦、浑浊度、水温等),根据水情准确确定钓位。
第四, 排除干扰。钓点周围尽量避免走动和声响。
第五, 在钓饵质量上下功夫,选用鲜活或香味浓郁(包括酸、臭、香、甜)的饵料使鱼失去警惕。
4、肥水中垂钓如何使上钓率增高?
肥水体饵料生物多,缺氧,水的透明度低,鱼儿很难上钓。在肥水水域中垂钓应把握以下要点:
(1) 在肥水水域中垂钓应采用钓浮,不钓底。因为肥水水域的中上层浮游生物多,溶氧量大。鱼儿大多集中在中上层活动。一般应遵循钓浅、不钓深、长竿短用、海竿近用的原则。
(2) 选择雨天出征。因为在肥水水域中,雨天水中溶氧增加,鱼儿活跃。
(3) 肥水水域水温升高快,降温也快,夏季更为突出,中午与早晚相比,温差很大,骤冷、骤热的天气也会使上下层水温温差加大,上下层由于水温温差形成对流,使水体中溶氧增加,所以夏季在肥水水域垂钓,应钓早不钓晚,钓冷不钓热。一般上钓率的高峰是早晨3点-8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