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一篇文章,说悬坠单钩钓,再说悬坠双钩钓,似乎是因为“悬坠”归宗“台钓”来一番求证,就像中国足球落后世界而考证蹴鞠为足球鼻祖一样。后来又有人针对悬坠的“悬”发表高见,说上移浮标延长水线到坠触了底就不是悬坠,而是和传统钓组一样了。最近又有一篇文章,题目是“浅议‘台钓’、‘悬坠钓’和‘竞技钓’。”我问钓鱼人:对这样的争论,你们有兴趣吗?回答是:摆弄几个名词,唬人!
“台钓”就是由台湾传来的钓鱼方法,说“台钓”是简称,是通俗说法。它的内涵包括钓组结构、调整方法、操作顺序、变化技巧等等。 “悬坠钓”以及其它什么钓,是口头语,它可以指钓组,但加一个“法”字就包括了调整方法、操作顺序和变化技巧,因此“某某钓”是一个不规范的词语,它可以有狭义的释解,也可以有广义的理解。区别休闲钓鱼而出现的“竞技钓”,应该不存在歧义,尽管它有着相应的技术支撑,但它的实际含义是在比赛规则限制下的钓鱼过程,至于用什么样的钓组,什么钓法,只要不违反规则都是允许的。
我问王永贵、问阎景泉、问李维新:“你在说‘台湾钓法’或‘台钓’时感到别扭吗?”回答都是:“人家都这么说,顺口了,没有感到别扭,相反,倒是悬坠钓有点拗口。”这不是拉大旗作虎皮,是因为人家都这么说,习惯了。语言这东西只要人家都理解是指什么,相互交流不出现歧义就行了。
不过争论一番也有必要,搞清了‘台钓’、‘悬坠钓’和‘竞技钓’的区别,阅读报刊文章就知道指的是什么。需要争论的是:传统悬钩钓法与现代悬坠钓是一回事吗?悬坠钓法脱出“台钓”窠臼,有了发展,有了提高,在技术上有了新的内容,就觉得“台钓”别扭,因而给个新名词本没有什么不对。问题是悬坠不是悬钩,把悬钩说成悬坠是一种误解。
天气闷热,水的溶氧量不足,鱼往上跑;悬浮和漂浮的饵料多了,有些鱼会上浮摄食;草、鳊、鲢、鳙,能潜底,能上浮,还能悬浮在半水中,白鲦全泳层咬钩,钩沉到半水或l/3深度,标就沉不下去了:胡子鲶、白鲳也会半水抢钩,钓这些鱼不是半水提引,就是悬钩上中层。为了让钩悬停在需要的水层,一是降低铅重,二是增大浮标的浮力,除此之外别无良策。然而这样的悬坠是连带着钩一起提离水底的,故称“悬钩钓法”?其实要钩悬起来并不难,甚至无坠也可以做到,钩大一点,饵重一点,把浮标或浮子压沉到某个位置,使露出水面的部分能反映鱼讯,也是一样的。拿坠说话,悬坠起来了就是“悬坠”,于是坠下一钩称“悬坠单钩钓”,坠下两钩就成了“悬坠双钩钓”。以此类推,相信创造悬坠三钩钓、悬坠四钩钓并不困难,因为串钩挂大标,一连串6个钩悬起来并不困难。
坠悬而钩跟着悬,是悬钩钓组的特点。它是追随着鱼的泳层变化而采取的变通措施,目的是钓离底上浮的鱼。如果鱼不上浮而必须钓底,则坠钩平底就是它的本来面目。
悬坠钓组的特点是坠悬而钩不悬。调标,校正线组,以无饵之钩和坠的重量与浮标的向上提引力和排斥水体产生的浮力实现二力平衡,此时钩坠离底。加钓饵,打破二力平衡,至一饵或两饵触底是新的二力平衡。在此状态下,鱼咬钩是施钓组以一定的力,标尖下挫;鱼顶起钓饵,标尖上升,都是对钓组二力平衡的破坏。无鱼咬钩而钓饵溶散了,标尖徐徐升起,是饵的状态变化破坏了钓组二力平衡。
悬钩钓组贯彻的是包括饵重在内的离底二力平衡原则,一旦饵重增加,或者换了大钩,二力平衡就破坏了。此时钩带着坠往下沉,悬钩就无法实现了。虽然它也可以用改变水线长度的办法调高或调低钩的位置,但坠悬而钩跟着悬,钩沉而坠跟着沉是不能改变的。悬坠钓组的不同是:坠悬而与饵重无关,钩可以悬离水底,也可以下沉水底其悬坠状态是始终不变的,因而它可以钓浮,钓底,还可以钓动态和在浮标下降过程中的钓跑船。这在悬钩钓组是无法胜任的。
悬钩钓法古已有之,但悬坠钓法却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将悬坠归宗悬钩,虽不是无根无据,但就算争了份荣耀也不会有人用悬钩代替悬坠,理由很简单:拿鱼说话,悬坠比悬钩有更多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