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鱼不咬钩狂撒饵
有的在无鱼咬钩时,就一而再、再而三地补窝,尤其当别人上鱼而自己不上鱼的情况下,连续不断地补窝,错误地认为鱼不咬钩是窝点没能把鱼招来。我曾经也犯过同样的错,而有位比我更甚,半个钟头里竟然补了五次窝,结果仍然无鱼咬钩,末了还会自我解嘲说:“运气不好,请鱼大爷吃了一顿早饭”。
后来才明白,鱼不咬钩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可能是不对路,或许是气候原因和钓点选择不当等诸多因素。总不能只在诱饵上考虑,如果把各种条件因素罗列出来,用罗辑思维的方法排除,是不难找到真正的原因的。本不是诱饵的原因,却一味地补窝,鱼饱腹后,更不咬钩,结局只能是自我解嘲。
二、谁上鱼靠向谁
同一水域有不同情况,水有深浅,草有疏密,荤饵素饵等各种差别。这些差别常常会影响鱼上钩。有的在不上鱼的情况下,就怀疑自己的窝点没有鱼,看见别人上鱼就会围拢过去,更有甚者紧挨着别人的窝点打窝,殊不知已迟了一步,犯了时间差的错误(上鱼的势头过了),抛弃原来的窝子,使上鱼的机会失之交臂,同时影响别人的情绪,引发矛盾。
鱼不咬钩,该不该换窝点,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综合季节、天气、时间、水情、鱼情,应从钓组、各方面去分析,权衡之后再确定是否换窝,即使换窝也不必紧*别人,别人上鱼,有它上鱼的理由,自己不上鱼自有不上鱼的原因,应分析别人上鱼的条件、原因,寻找条件适合的窝点,上策是开辟新窝,不弃老窝,适时杀一次回马枪,说不准后来者居上。
三、错过最佳提竿时机
有的认为让鱼吞钩越“老”越好。所谓“老”就是推迟提竿时间,让钩进入鱼口的最深处。当鱼漂反应有鱼咬钩时,总是要告戒自己:多等一会,让它吃深一点,结果鱼吐钩而去。其实鱼钩钩在鱼嘴上唇是最妥当的。因其坚韧,不易拉豁,也不易退钩。如果让钩进入口腔深处,鱼容易警觉会主动吐出,或因内膜组织松散,反倒容易造成脱钩。其次,由于提竿时是瞬间用力,加之钩把的阻挡,着力点正好在钩尖部位,应力却集中在钩的前弯,造成钩弯折断或拉直。如果善于把握提竿时机,钩尖刺进上唇,没有钩把的阻挡,着力点迅速从钩尖转移到钩弯,钩的承重能力就会大得多,反倒不易跑鱼。因此,没有必要等到鱼吃牢。
四、哪里跑鱼守哪里
有的跑了大鱼后会不甘心,总想再钓上它,或者认为有其一必有其二。在自然水域大鱼咬钩,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偶然性的。试想,鱼不迟不早在那个时候,不远不近游到那个窝点,遇上正符合胃口的,许多偶然因素构成了必然结果——钓着了它。可是又因为某些不利因素和人为原因造成了新的必然结果——跑掉了。我有一位姓黄的更典型,他曾在渠里中钓上一条3千克重的,由于钩线承受力差,遛鱼又不得法,结果鱼跑了之后,他换了一个大钩钓组,在原地守了四天,结果大失所望。究其原因他把偶然性当作必然性,虽然改善主观方面的条件,但客观因素不具备,所以空耗时间和精力。当然,这里不是说在哪里跑了鱼绝对不能守钓,这需要看条件,比如天气条件好,鱼的食欲旺盛,或鱼的密度高,此鱼虽走,但还有彼鱼会来。环境鱼头稀疏梅开二度的几率太少。象黄这样守钓无果的作法却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