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盛产罗非之南国,春夏之交,鲤鲫与罗非一样都会大咬,但舍鲤鲫而就罗非者比比皆是,为何?难道是贪恋罗非之鲜美肉质?还是欺罗非的呆笨好钓?当然不尽如此,绝大部分的人,实是被其特有之「爆发型拉力」所迷惑住的。罗非的爆发力,可媲美乌鰡(青鱼),却又比乌鰡之猛冲不停,多了点节制;罗非的体型,笨重程度不输呆呆(鲤鱼),又比大呆的埋头猛钻,多了股快冲的暴力。其最大特色,就是顽抗只出现在中鱼那一瞬间,所以能否顺利上鱼,也决定在这毫秒之间。此时点,罗非遇强则强、遇弱则弱,抗争的过程是刚是柔,全随钓者的手劲而意动,钓者可选择以柔克之,也可坚持用强势压过它,二者的乐趣略有差别。
如第一时间控制得当,则后续即可快速上鱼,用软竿细线亦轻松以对;若瞬间反应不过来或粗鲁对之,反容易断线跑鱼,即使硬竿线粗也无济于事。换句话说,这种将控鱼技巧完全操弄于股掌上的强烈感觉,才是钓罗非者内心真正迷恋的所在。很多人喜欢用「并继竿」拉罗非,正是希望能将那股特有的劲道,更直接、更完整地传达到手臂上,好细细品味之。
有人说钓罗非是一种「武钓」,以别于鲫鱼之「文钓」,事实上,罗非虽粗,在钓法上却十分讲究技巧的。撇开扰人的调钓与饵料不说,纯以上鱼动作来分,上者可以柔克刚,中者刚柔并济,下者才会耍得虎虎生风。也就是说,扬竿高段之人,上鱼好象打太极拳般,展现出一种圆柔的美学,轻松省力,让人看了感觉很舒畅。所以,把罗非完全归类到「武钓」,并不尽公平。
有位前辈曾说:「看一个人扬竿,就知会不会了…」,话虽简单,用来检视钓罗非者的功力,却见真章。因为扬竿态势,往往就是者心态、修养与钓技的综合表现,所谓「师傅一出手,就知有没有」是也。随着钓龄、钓技之增长,力道拿捏理应更恰当才是,会不会,自可从此处看出端倪。例如初学者,一心想追求高上鱼率,常无形中会透露出「急、快」的意念,扬竿「剑气」破空之声必然大作,让左右钓友心惊胆颤,深怕误伤也;老师傅经验丰富,深知欲速不达之理,快慢强弱配合节奏进行,剑气自然蹈光隐晦了。钓罗非,非常讲究「轻快」感,在「轻」中却隐含一股刺鱼之柔劲,在「快」中却不会急扬到竿子咻咻叫,想钓好罗非,一定要先明了此点。鲫鱼本体轻,钓之轻巧或许不难,而罗非乃粗鱼,能操之巧柔,更见功力。
小罗非,握竿方式与鲫鱼相同,不需特别。若针对5指以上之罗非鱼,不管软硬竿,握竿位置一定要放在竿把上方约30cm处,竿把尾约与手肘齐,扬竿采「轻提」方式,感觉自然轻松即可,不必太拘泥细节,也不宜长时间采固定姿势,因为「省力又不酸痛」才是重点。感知中鱼后,迅速以肘抵住竿把,除符合一般人熟知之杠杆原理外,同时还能让手肘与钓竿「合而为一」,让整支手臂变成了钓竿的延伸体,更能发挥竿子的弹性来。此时鱼的拉力与窜逃时的震动感,能直达臂顶,可有效缩短反应时间、快速消弭暴冲于瞬间。这种「人竿合一」的握法,还可限制扬竿的幅度,缩小扬竿的力道,相对降低了鱼的反抗力度,有利上鱼。
至于扬竿力道究竟多少才算合宜?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说「钩不离水」,有说「高不超过2尺」,有说「与钓鲫力道相同」,狠一点的,甚至会说「标不离水面」、「缓慢提竿换饵的力度」…,其实,殊途同归,都是在形容「提竿轻点与适时卸力」的那种感觉,只是体会因人而异罢了。换句话说,罗非的提竿方式,默含有「二段式提竿」的口诀在其中,即先轻提研判是否中鱼后,再做下一步的应对措施;也唯如此,才能做到所谓「标不离水」的境界。罗非的暴冲力与扬竿力道成正比,愈痛则冲的愈大力,此时唯靠钓者实时的「卸力」动作,才可止冲。总之,提竿以鱼不受惊吓及不觉痛楚为原则,目标是起鱼于寂静无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