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漂与浮标在我看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其区别在于二者在钓鱼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顾名思义,传统意义上的鱼漂是漂浮在水面上用来反应鱼吞钩信息的,但如果用这种眼光去看待悬坠钓浮标则显得狭隘了。现代浮标除了具备传统鱼漂反应鱼吞钩信息的作用外,还具有:通过调钓目数的变化改变钩饵同子线在水下的状态;通过标尾的细小信号变化探测钓点内鱼的密度以及鱼所在的水层深度;正确反应鱼饵在钩上的剩余程度和溶散量;通过控制标的翻身速度以适应不同鱼情的垂钓需要等等。这些作用在传统鱼漂上是难以得到体现的,因此,如果仅用鱼漂这样的名字称呼浮标是不准确的。
首先让我们重新认识一下传统鱼漂。传统鱼漂由于钓法的不同虽然形状各异,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类:南方星漂(或叫散漂),北方立式桶状漂。自作的原材料多为就地取材,星漂以家禽等动物羽毛或植物茎杆裁成小段,按一定的间隔穿在钓线上制成,立漂是用一定长度的上述材料在上方涂上色格制成,用气门芯胶皮或浮标座将其固定在钓线上使用。二者在表现鱼讯的形式上有些区别:星漂是靠漂浮在水面上的浮子水平移动和数量增减观察鱼讯,而立漂主要是看立漂下沉或上顶来判断鱼讯。其实二者体现的鱼讯本质是相同的,都是体现了鱼已经“吃死钩”(意指鱼吞钩较深、无法吐出时)而且准备离开的体动作,而鱼钩刚进口的口动作或体现窝点内是否有鱼等功能,在鱼漂的动作上是不容易被发现的。如果我们再深入的分析,它们还有一个更大的共同点,即浮力体同示标体合二为一,也就是说,不象悬坠钓浮标有一个单独的标尾(即使鱼漂有单独的漂尾也是兼有浮力体作用的粗大的漂尾),这个缺陷使得鱼漂在自作使用中处于两难的境地,即如果从增大浮力的角度考虑,鱼漂应该自作得粗大,如果从体现灵敏度方面考虑,鱼漂就应该自作得细小,由此可以看出,要想使鱼漂既有较大的浮力又不损失灵敏度,显然是不容易办到的。虽然传统钓组可以通过调整水线长度(立漂)或调整浮子之间的距离(星漂)来达到平衡重浮力关系的目的,但由于浮力体同示标体合一的先天不足,在灵敏度上是不可能同悬坠钓的浮标相提并论的。
下面让我们认识一下悬坠钓的浮标,悬坠钓浮标在结构上分成三部分:
标身部分(主浮体):多采用孔雀羽、巴尔杉木或一种形状近似芦苇的植物自作,其主要功能是使浮标具有较大的浮力,从而平衡掉钓组体系中大部分的重量(主要是坠重),同时根据设计形状的不同,同标脚、标尾配合,使浮标具有适当的翻身速度、下沉速度、灵敏性和稳定性。不同材质制成的浮标,其性能是不同的,比如去壳孔雀羽、巴尔杉木、芦苇,假设它们的造型和负重能力相同,去壳孔雀羽最“肉”(钝),芦苇最“贼”(灵),而巴尔杉木介于二者之间。因为去壳孔雀羽在制造时,为了加强标体强度,一般都采用长碳棒贯穿浮标体,长碳棒“吃”掉了孔雀羽的浮力,使去壳孔雀羽浮标的标身比重最大;而芦苇标身的中空结构使得比重最小,因此,吃同样铅的时候,芦苇浮标可以做得更小,也就最灵。
标尾部分(示标体):一般分为空心软尾和实心硬尾,软、硬尾的共性是:直径都很细(多数在0.6到0.8毫米),体现鱼讯都很灵敏,除了具有反应钓组带来的各种信号的作用外,还担负着平衡掉一部分钩饵重量的职责(这一点非常重要,它使我们能够知道钩饵在水下的状态)。软硬尾的区别是:软尾是由托普材料制成,中空结构,由于内有空气,因此在受到外力作用下沉时相对于硬尾有更大的反弹力,也就是相对迟钝,因此有过滤虚假信号的作用。硬尾主要是由玻璃纤维材料制成,实心结构,比重较软尾大,受外力作用时下降幅度大,有放大信号的作用,相对灵敏一些,硬尾虽然能更清楚地体现鱼的就饵信号,但也容易出现乱信号。
标脚部分(配重体):一般由碳纤维、玻璃纤维或竹子的外皮自作,现在市场上还有用金属管为材料的“钢脚标”。无论用什么材料制成的标脚,其主要作用无非是调整整支浮标的重心,从而调整浮标的翻身速度和稳定性,其次还担负着同浮标座连接的任务。在自作时,竹脚因其材料比重大于标身材料的比重,但又具有一定的上浮力,材质坚韧且价格便宜,一般多用来做成较粗的标脚。而碳脚、玻璃纤维脚不具有上浮力,用这两种材料制成的浮标脚如果过于粗大,会吃掉主浮体很多的上浮力,使浮标变的不灵敏,所以它们一般用来自作比较细的标脚。近年来市场上推出的钢脚标,也是从调整稳定性和翻身速度等角度来考虑的。
悬坠钓浮标基本上都是由这三部分构成,不同的浮标体、浮标脚、浮标尾通过不同的搭配,可以生产出众多性能不同的浮标以适应不同的鱼情。那么我们在实际垂钓过程中应该如何选对一支浮标呢?要弄明白这一问题,首先要明白浮标的几个技术指标:
1.可靠性。浮标的可靠性有两个要求,一是要耐用;二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受外界的影响要小(主要是不吃水和不因温度变化改变比重)。决定其可靠性的因素是必须有好的制标材料,合理的设计。比如自作浮标体的孔雀羽、巴尔杉、芦苇三种材料:带壳孔雀羽比较结实,但由于热胀冷缩的原因,动物性材料更容易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密度,使浮标不准确,另外,虽然有外壳保护,浮标油漆可以上的较薄,使浮标的自重减低,从而使生产出的浮标非常灵敏,但浮标体同标尾的结合处对粘合技术和油漆要求极高,不容易处理好,很容易爆裂,所以,高级的孔雀羽浮标多数以去壳孔雀羽浮标为主流产品。去壳孔雀羽浮标是选用性能较稳定的陈年自然脱落的孔雀羽,将剖开的两、三片粘合整形,并将其外皮打磨掉,然后再上漆制成,但由于孔雀羽比较软,再加上没有外皮保护,浮标就很容易被折断,因此自作时就在中间插入一根贯穿浮标体的细碳素棒以加强浮标体的强度,碳素棒的一端作为标脚,一端用来插标尾,去壳孔雀羽浮标如果外漆涂的薄,容易出现强度不足或渗水问题,如果外漆很厚,浮标的灵敏度就会降低。巴尔沙木自作的浮标,由于巴尔杉木材料对外界温度的变化反应不敏感,又兼有可以进行批量机械加工的优点,因此这种浮标现在基本成为市场的主流产品,缺点是巴尔杉木材质疏松,强度不足,需要好的外漆加以保护,但如果漆层过厚,同样影响浮标的灵敏度。同时,巴尔杉木的木质密度分布不均,使生产出来的同样号数的浮标吃铅量相差较大。芦苇自作的高档浮标是取坚韧的苇皮拼制塑型而成,有很高的强度,同时受外在因素的影响小,但纯手工自作加大了制造成本,且如果热粘合技术和浮标的外漆不过关,制造者的工艺水平有限,经常会出现爆裂的问题。
2.灵敏度。我认为决定浮标灵敏度的因素有:浮标体材质的上浮力大小与自重;浮标体的造型,浮标尾的材质与粗细;浮标脚的材质;浮标号数的大小;自作的工艺水平。以下我们逐条分析:
①浮标体材质的上浮力大小与自重。这里我用了一个“上浮力”的概念同物理学上阿基米德定律“浮力”的概念进行区别,意思是自重小吃铅量大的浮标上浮力大,自重大吃铅少的浮标上浮力小。假设两支浮标材质不同,但体积、外型相同,我们将其调成同样目数,按照阿基米德定律,表面上看,它们受到的水的浮力是相同的,因此理应灵敏度是相同的,但实际上它们的灵敏度是有区别的。由于它们的主体制造材料的不同,自重小的浮标如果想同自重大的浮标调成同样的目数,就要在线组上增加铅皮量,增加的铅皮使整个线组的体积增加,也就使得自重小的浮标构成的钓组体系所受到的水的整体浮力大于自重大的浮标构成的钓组体系所受到的浮力,也就是说,在调成同样目数的情况下,自重小的浮标构成的钓组体系铅坠重量更大。由于惯性的大小同质量大小成正比,因此,铅坠重量增大,钓组的启动就需要更大的外力,反过来,浮标一经启动,其运动距离也会更长。因此,如果从容易启动、易出现信号角度讲,自重大的浮标(铅坠重量小)更灵敏,如果从放大信号角度看,自重小的浮标(铅坠重量大)更灵敏。另外,浮标自重大小还可以影响主线的绷直程度,自重小的浮标由于所加的铅坠重量大,因此从铅坠到浮标这段主线会绷的更紧,使信号传导损失小,灵敏度更高。
其实,浮标的制造者之所以在选材时喜欢选择自重小上浮力大的材料,更重要的原因是上浮力大的材料制造出的浮标在吃铅相同的情况下可以将体积做的更小。这一点我们在上面通过对孔雀羽、巴尔沙木、芦苇等三种材料的浮标进行比较时已经得出了结论。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浮标越轻越好,浮标的重量还要考虑稳定性、翻身速度等很多指标。况且,从浮标的个体角度看,如果浮标自重极小,受到一点外力就可能会上蹿下跳,出现很多假信号,而适当的重量相反会使浮标动作更准确清晰。
②浮标体的造型。浮标体的造型主要指浮标体的长短粗细和呈流线体的状态。市面上主流浮标的浮标体根据比例一般可以分为细长型和大肚型,对比这两种形状,我个人感觉,细长型破水能力更强,为了说明理由,我们利用常见的简单物理现象就可以做出解释:比方我们拿一根细长木棍和另一根同样重量同样体积的粗短木棍从高处竖着将其同时落入水中,一定是细长木棍下沉的更深。但很多人(其中包括一些大师或从事浮标生产的人)都认为粗短身的更灵敏,它们的观点是粗短身的浮力点更集中。我不懂浮力点是一个什么概念,对此观点也就不敢苟同。也有人试图利用流体力学原理来解释这一问题,本人没有那么深的学问,相信即使浮标的设计者也不一定很懂得流体力学,再说我感觉也完全不必花那么大的心思去研究流体力学。仅从实际使用情况看,如果我们在冬季水冷钓轻口鱼时,相信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细长身浮标来增加灵敏度。但浮标体也不是越长越好,浮标的制造者考虑到浮标体的强度和整支浮标的稳定性(越长越容易折断也越容易晃动),浮标的长度是要受到限制的。浮标的流线体外型对于减小水的阻力意义重大,但什么样的形状可以使水阻降至最低?其实自然界的一些动物长期进化后的形状已经给了我们答案,比如海里游速很快的金枪鱼或海豚的身体外型就是极好的流线体型,同这些动物身体形状相似的浮标体受水的阻力一定很小。
③浮标尾的材质和粗细。前面我们已经讲过,软尾由于内有空气,上浮力大,加之一般情况下软尾要稍粗于硬尾,因此软尾浮标钝,硬尾浮标灵;浮标的标尾粗,受到水的阻力就大,因此粗尾浮标钝,细尾浮标灵。
④浮标脚的材质。我们已经知道,浮标脚一般分为碳脚和竹脚,二者对比,竹脚由于比重小于水,有上浮力,使整支浮标的上浮力得以增加;而碳脚没有上浮力,其自身重量又使浮标整体的上浮力相对降低了,因此,两支其他地方都相同只有浮标脚材质不同的浮标,如果想调成同样的目数,竹脚需要增加更多的铅坠重量(这就相当于使浮标的号数增加一样),况且,竹脚一般还制造得比较粗大,因此,竹脚浮标相对于碳脚浮标更迟钝,碳脚浮标更适合体现小信号。
⑤浮标的大小。浮标的号数越大,所配的铅坠越大,鱼越不容易拉动浮标,再加上体积的增加使得大标受到的水阻力增加,因此,大号浮标钝,小号浮标灵,我们在钓轻口鱼时应尽量选择小号浮标。
⑥浮标自作的工艺水平。如果浮标体不光滑、不对称、不同心,浮标在运动时受到的水的阻力就会增加,运动的轨迹就不正常,不可能有好的灵敏度;如果浮标的外漆涂的很厚,使浮标的上浮力降低,生产者为了使吃铅量达到要求,就只能采取增加标身体积的方法,其结果同样会使浮标变钝;如果质量低劣的浮标在使用过程中吃水使调钓目数发生改变,这样的浮标更谈不上灵敏性了。
3.稳定性。是指浮标抗风能力(横向稳定性)和滤杂能力(纵向稳定性)两方面,如果一支浮标由于风的影响不停的摇晃,或者由于水下鱼的游动产生的水流使浮标出现许多假信号,这支浮标就是稳定性比较差的浮标。决定浮标稳定性的因素是浮标重心的位置、浮标的造型以及标尾、标脚的选择:浮标的重心低,抗风能力就强,细标尾比粗标尾的抗风能力强;短粗造型的标身比细长标身滤杂能力强,软尾浮标比硬尾浮标滤杂能力强,竹脚浮标比碳脚浮标滤杂能力强。浮标的纵向稳定性同浮标的灵敏性有时候是一对矛盾,强调浮标的稳定性多数情况下是以牺牲浮标的灵敏性为代价,反之亦然。
4.翻身速度。影响浮标翻身速度快慢的主要因素是浮标的整体重量大小和重心位置的高低,因为浮标能否翻身取决于作用在浮标脚上的铅坠拉力形成的力矩是否大于阻碍浮标翻身的力矩。我们知道,悬坠钓的线组抛入水中后,浮标开始都是平躺在水面上并随着铅坠的钟摆式下沉向前滑行,当铅坠下摆到一定的位置,对浮标下拉力形成的力矩逐渐达到可以克服阻碍浮标翻身力矩的时候,浮标就以标脚上的某一点为支点开始翻身(支点会随着浮标翻身角度的增大从标脚向标身方向移动)。阻碍浮标翻身的力一是浮标本身的重力,二是水面对浮标的吸附力。浮标同水的接触面积相同时受到的水面吸附力基本相同,因此影响浮标翻身的主要因素是标体重量以及重心的位置。有些物理常识的人都知道,力矩是力和力臂长度的乘积。浮标自重大,阻力力矩就大,浮标翻身就慢,浮标重心离标脚远,阻力力矩同样加大,浮标翻身也慢。根据这一原理,浮标生产者在设计制造浮标时可以通过调整浮标的配重体(标脚)和改变标身形状制造出翻身速度不同的浮标。粗竹脚标同细碳脚相比,竹脚标的重心低,翻身快,细碳脚标的重心相对高,翻身慢;细长身浮标重心高,翻身慢,粗短身浮标重心低,翻身快。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翻身快的浮标就是好标,浮标翻身的速度必须同铅坠下沉的速度相适应,必须同鱼情相适应。比如底钓慢鱼,适当延缓浮标的翻身和下沉速度,更有利于鱼发现鱼饵;而浮钓水皮快鱼,如果浮标翻身慢,将失去很多鱼索饵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