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钓友都喜欢钓混养池,与大物周旋和几乎没什么手感的飞小鲫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享受。钓混养很刺激,更有一定的难度。饵料的搭配对路是获胜的基本要素,但钓位选择和主攻目标鱼的确定,以及深入了解我们水中对手的习性和进食招数,这些因素也同样关系着出钓的收获和比赛的成败。
现在大多数的混养塘都是鲫鱼和鲤鱼混合的池塘,也有部分池塘中夹杂着些草鱼和鲢鳙。这些鱼类由于生活习性的不同以及种群之间的利益关系需要,使它们在水中的分布区域会有一定的规律可寻!
正常无风的天气,混养塘中的鱼的分布与它们的体型大小和食性有很大关系。鲫鱼一般都在岸线曲折的近岸水域活动,这里的食源相对较为丰富,而且地势比较复杂,很利于它们生长和躲避天敌的进攻。鲤鱼则由于天性谨慎,会在距岸边较为远些的水域;又由于它们的体型较大,在水中运动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所以常会出没在远岸的浅水处。不过近岸的陡破处也会让它们感觉很安全,而且很容易捕食到岸边落入水中的小虫或是可以捡食掉入水中的草籽,这样天然的有保护的“食堂”它们也会时常光顾的。在这种陡坡近岸垂钓,有时2.7的短竿都用的上,更能领会近距离操控大物鱼的乐趣。草鱼虽然属于中层鱼,但是在大多数的时候还是位于所生活水域的中下层。并会因为食物和天气等因素而出现在底部。鲢鳙的集群性很强,而且群体排斥外种鱼也表现的很明显,大多集结在水的上层。生活在这种水层更主要的是因为它们的耐缺氧能力很弱,接近水表的水层能为它们提供更多的氧气。事实上鲢鳙这类鱼的泳层是很乱的,在钓底时也能见到它们吃饵,表达在浮标上的动作和底层鱼的顿口很相象。鲢鳙潜底的时候的一般都是深秋或冬季,要么就是水中含氧较为丰富的凉爽天气。夏秋夜钓,也会常在钓底的时候碰上鲢鳙进食。
由于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的原因,季风气候显著。我们出钓的天气一般都是有风的居多。有风天水中的鱼的分布状况和无风天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在鱼的密度较高的水域,如果是连续的几天都在刮同一风向的风,水中的杂物和浮游生物被吹到下风处,会在那里形成自然饵区。水中的鱼因趋食性会导致它们大部分集结在下风处。而且这种水域中鱼的耗氧量是很高的,风吹动水面会给水带来更多与外界的氧气交换,下风处的高含氧量也是鱼群喜欢聚集的原因。
但也不是所有的鱼都在下风口,大鲫鱼在风天的偏位现象会比较严重。虽然下风的深水处会较多些,但是上风口处的浅水也常会出现集群的现象。在这种高密度水域垂钓时候还要根据情况灵活对待,要注意到会有部分“游击队员”出没在群鱼排列的圈外。上风处可选近岸水域,岸边一米左右都可见大物。下风处的水被风吹动,撞岸折回,岸边一定范围内的水波动很厉害,这里的鱼则会比较靠近水的中央区域。
风天垂钓高密度水域的时候还有一个选点和选择目标鱼的依据。那就是风天水中的鱼由于不同鱼种的需氧不同,会大致上出现一个有趣的梯田排列状态。这是一次在朋友家的鱼类养殖碟片里发现的。我的一个朋友家里搞了二十多个高密度养殖塘,我很喜欢去他那玩,都是纯生口鱼,很练基本功的。那次我在他的池子钓鱼回来后看见他在看一部碟子,是有关水产养殖方面的。钓鱼人对水下的世界都很好奇,所以我也坐了下来和他一起观看。结果发现在没投喂的时候各种鱼的鱼群在水中的顶水流处(即下风水域)呈现一个比较规整的梯田状。鲤鱼处于队列的最前方,然后在草鱼和鲫鱼的混合区。而在它们的头顶水域有不少的鲢鳙,并在鲢鳙群的外围有部分的草鱼。这个鱼群带很是整齐,我开始还以为是偶尔的群鱼集结排列成这种状态的,后来又看了另几部不同时期的养殖碟片,也在风天水中有暗流的情况下发现了相同的很整齐的鱼群带,而且不论每种鱼群中具体有多少这种鱼的个体,排列都会很明显。风不停的吹,水就不停的动,这样水中的鱼群也是不停的变化的。风吹的久了,水中暗流不断加强,队列中的鲤鱼有一部分比较“懒惰”的就处于掉队的位置上了,也就是跑到了草鱼和鲫鱼队列的后边。钓这部分鲤鱼应该说是有点困难了,但是刮风的天气鲤鱼处于水体中鱼群的最前端位置已经被我和很多钓手证实过了。虽然下风处这样,也并不能说上风就没鱼了,那里也有鱼,不过是体型较小的鲤鱼和小鲫鱼。鱼和人一样都是通过呼吸来摄取满足新陈代谢需要的氧气。小鲤鱼和小鲫鱼在上风口区域很少的溶氧量就能满足它生存的需要了。而且下风处大鱼较多,上风口虽然食物相对少些,但这里会使它们觉得比较安全。大鱼就不同了,有风天它们会群游到下风的富氧区和富食区。如果风很小的天气,它们会时常跃出水面透气!如果无风的天气看到鱼常跳出水面,那么垂钓的收获都不会太好。而有风天要想钓大物就一定要选好钓位,如果在上风的位置,那么一定不要再等候大鱼了,赶紧着手钓小鲤鱼和鲫鱼吧。
在鱼密度不高的混养塘中,有风天一定要钓下风口,那里是群鱼集结的地方。
为什么在下风口一直是鱼儿们聚集的地方呢?这里除了上边说到的下风处食物和氧气丰富的原因之外,还因为鱼类逆流而上的本能也会使它们在下风处集群。风天水表的水会和风同向流动,在撞击下风口处的岸边后会在水下行成与风反向的暗流。鱼在水中长期的生活使它们养成了喜欢顶水的习惯。不论是静水中的暗流或是有水流的水域中,上流流下来的水中总是带来大量的氧气和食物,而且鱼大多是喜欢清洁的,长期在水中生活形成的潜意识或说是一种长久流传下来的生活本能使它们感觉上游的水源都是清洁的。江河等自然水域涨水的时候,外界的大雨带着泥沙流进来,会使得鱼原本生活的水域变的浑浊不堪,突然看不清东西哪种生物都不会适应,鱼也一样,它们会马上寻找清洁舒适的新生活环境。而鱼儿如果选择随水流而下,会比较不好掌握身体在水中的位置,途中遇到危险的情况也很多,所以它们只有顶水到上游寻找洁净的水域了。也有一部分鱼游向上游是为了繁殖后代的。无论是哪种原因形成的,逆流而上都是鱼类在有水流的水域里的一个很重要的生活特性。所以即使下风处食物不是很丰富,它们也会本能的聚集到那里。
选位还要根据鱼的洄游特性。任何水域中的鱼都有洄游的习性,一般会比较喜欢岸边曲折的水域。这种地方它们会觉得很安全,同样浮游生物为了躲避天敌侵扰和风浪的撞击也会群集于此,这又为鱼儿们提供了大量的天然食物。水中洄游这一特性还会较多使鱼游荡在水底深浅交界处,这里对于它们来说是个可进可退的好位置。氧气不足的时候可以马上到浮到浅水富氧处,躲避敌害和取暖时又可以潜入深水,而且外界因素引起水压变化时它们也能随意的改变水层来适应水压不同对体内的鳔产生的影响。鱼体内的鱼鳔是可以通过充气和放气来调节其自身的比重,而使它们随意的停在水中的任何水层位置的。不过鳔的体积是受外界压力的影响的,水压变化后它们感觉不适,会马上调整鳔的体积来适应。不过水压的变化范围在鱼可以调节鳔的体积适应范围内它们还可以应付,当鱼下沉到过深的水域,到达了它们的“临界调节深度”后,外界的强压会使它们再也无法调节鳔的体积,即使拼命的摆动尾和鳍奋力向上游动也无济于事。此时,鱼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会小于自身的重力,于是乎,它就不由自主的一任沉落下去,再也浮不起来了,最终会因无法呼吸而导致死亡。所以太深的水域中很少有鱼出没的,只有可以通过调节鱼鳔来适应那里强大的水压的体形很大的鱼才会生活在那里。
熟悉了鱼类在水中的一些特性和在水中的大致状况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它们是怎么进食的。
常钓的混养塘中的鱼的吃口当中,可以说比较经典的就是下顿,上浮下顿,上送三种(钓浮除外)。出现的最多的动作就是浮标的下顿动作了,在钓目少于调目的时候钩饵在水下是双离底或是一贴一离的钓灵状态,这时出现的下顿动作会比较大,而且大多是鱼吃饵的第一口,也就是鱼感觉到水中的那团饵可吃以后的一个标准的吸饵入口的动作。这一口钓起来很准也很爽,只要手疾眼快,抓的准,提竿及时,那这条刚吸饵还没有吃到饵的鱼十有八九会中钩的。钓目高于调目的双钩到底的钓钝状态也会出现下顿口,这种下顿也是有效口,只是由于钩饵在水底受鱼的吸力运动时产生摩擦力而使这个下顿显得短促有力,并且因信号在水底弯曲子线上的消耗使得浮标反应出这个下顿比较小,如果抓得着这个动作那中鱼率也会很高的。如果没有看清这个小动作,那马上就出现下面要说的上浮下顿的浮标动作了。上浮下顿的动作一般都是在钓不灵不钝和钓钝的时候才会出现。这时双钩饵都触底,由铅坠和钩在水下的状态可以看做是近似三角形的稳定状态。当鱼吃饵时,第一个小下顿口我们没有抓住,这一吸饵,拉动了三角形贴进水底部分的一角,这时由于三角形的强稳定性,钓组下方的三角整体会立即出现暂时向上抬高的现象,这时浮标就出现了上浮动作,但是因为钓线都很柔软,当吸饵的这个瞬间拉力在钓线上消耗尽的时候这个上升就不会再继续。而且这个浮标的上升只是鱼吸饵拉动钩子产生的,幅度的大小是由鱼的体形大小和鱼的体力大小来决定的。绝不是有些文章讲到的,鱼吃不进钩饵只咬住边缘产生的,如果是只咬住了钩饵的边缘,那么也不会中鱼。吸饵力使钓组整体向上抬高,鱼会马上感觉到口中有异物感,并立即转身游走;或是它们很喜欢钓饵时在吸饵后接着出现吞咽,转头和调节身体平衡等一系列后续动作,这时拉扯钓组,线组由于整体平衡再次被破坏会出现马上下顿或是继续上浮这两种动作。上浮后出现下顿这种口抓起来中鱼率很高,而且很耐人寻味。如果出现继续上浮,那也就是第三种浮标动作了。上送的动作也是很常见的浮标动作,不过抓起来这种口并不容易,一般是要在上送停止的瞬间或是上送的幅度很大的状况下才可以上鱼。也就是水下的鱼真正在抬头调节身体平衡的时候才会中钩。这三种浮标动作在钓底部的鲫鱼时出现的较为多些。鲤鱼除了以上的这些动作外,还多出现黑标的现象,在钓灵敏的时候鲤鱼出现黑标是因为第一个吸饵下顿动作和转身动作的连贯性很好,几乎看不出有什么间歇性的停顿,吸饵就走,一气呵成。这是在鲤鱼很喜欢我们的钓饵的时候才会出现的标象。还有一种情况是在钓钝的时候子线在水下弯曲的部分比较长,这样吸饵动作被塘底产生的摩擦力消耗,在浮标上几乎看不出太大的反应,而鲤鱼在吸饵的时候也由于子线的弯曲没有感觉到线组的拉扯力而比较安心的吃饵,吸饵后转身或游走而产生了黑标。钓比较猾的鲤鱼还会出现颤标的标象,浮标上下有节奏的颤动,这是鲤鱼在嚼饵品味的表现,此时钩饵已入口,提竿必中。草鱼在底部吃饵的动作大多和鲫鲤很相似,但由于天气和生活习性等诸多因素,草鱼很多时候会出现在半水的位置,而且接口比较多,所以在钓草鱼的时候要注意尽量不要打满竿,避免钓者被草鱼的接口打的措手不及,而产生人鱼拔河。鲢鳙滤食饵料这点已经被广大钓手所认可。它们在吸水的同时通过鳃耙的过滤把食物留在口中。只有在吸进钩子的时候浮标才会出现幅度稍大的下滑动作。但是在天气较凉的时候它们潜入水底时的摄食就和鲫鲤很象了,反应在浮标上也是一顿或者黑标。而且在喂养塘中还也会养成吞食颗粒的吃饵习惯。我们一次在一个高密度池塘垂钓,那里的鲢鳙不是滤食,而是和鲫鲤一样的张嘴吞颗粒,接口颇多。一开始我们还以为仅仅是巧合钓到的鲢鳙,结果后来随着鲢鳙的聚集成群,都是即将到底的接口,而且动作很大,完全和鲫鲤没有什么区别。事后分析,很可能是由于塘中鱼的密度较高,滤食的鲢鳙很少能吃到饵料,而为了生存就养成了和鲫鲤一样的接饵习惯,直接吃进颗粒也不足为奇了。
混养塘中由于喂食的时间比较固定,所以在喂养时间前后水中的鱼会有个吃饵的高峰期。这个时间段里,几乎就是浮标翻身就有口,而且几乎不用怎么做窝,水中的鱼对饵料撞击水面所发出的声音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条件反射,听到那种悦耳的声音就会以为开始喂食了。所以在混养塘中垂钓掌握这个时间段很重要,而且在这进食高峰期间要勤抛竿,尽量打快鱼。
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是这样,身体感觉不舒服,进食都会受到影响。气压不正常的时候混养塘中的鱼的吃口也不会太好,本来是很有力的下顿变成了一目半目的慢慢下蹭。这时水中的它们不是不吃饵,只是由于身体不适,有些厌食罢了。吃的很少,而且吸饵变得很无力,吃饵后的抬头转身等动作也都很缓慢,这种天气我们只要适当的把手中的武器变“精”--细线小标小钩小饵等一系列的改变还是会让我们看见舒服些的鱼口的。
混养塘中的鱼情很是复杂,而且极为多变,各种鱼的群体之间会划分一定的界线但又有一定的依赖互补性。互相排斥又互相依存。垂钓时只有洞察它们在水下的分布以及进食的状况,才能根据当时的钓况做出明确的判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首先根据钓位决定今天要钓什么鱼,如果你的钓位里没有所要钓的大物,那只有转攻小体形的鱼了。这点在竞技比赛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虽然你钓鲫鱼赶不上人家钓鲤鱼,但是如果抽到上风位那只有认命了,转攻小鲤鱼或鲫鱼,看看能不能用快鱼来弥补重量上的损失,塘中有鲢鳙的话还可以考虑转攻鲢鳙。确定了主攻目标鱼后再根据鱼的生活习性来选择要钓远还是钓近,并着手在饵料以及钓具上做相应的变化去应对,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钓好混养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