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野水库位于山东省的莱芜市,在全省大型水库位居第三,大量网箱养鱼,水较肥。水库中鲤、鲫、草、鲢、黑、翘嘴鲌、鳜鱼等适宜垂钓的鱼种很多,鱼情稳定、上鱼率高,是垂钓者比较理想的选择地。
    但这个水库有个明显怪异的特点,那就是盛夏时节,夜钓效果不佳。常是白天鱼不断咬钩,晚上则对香饵不理睬。究竟是何原因?学生物的我,带着这些疑问,跑图书馆、上网查找资料,觉得问题渐渐的明晰起来:是水的溶氧量成为影响鱼类活动的主要因素。
    人们经常垂钓的水域多以池塘和水库为主,它们是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主要由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物组成。非生物物质包括陆生岩石碎屑、黏土、矿物、碳酸盐和硅石、颗粒状有机物等,对鱼类的生活影响不大。与鱼类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物成分。主要有四大类:
    1.微生物:细菌、酵母菌和霉菌。在水域的物质循环中起分解者的作用,还是水生动物和鱼类的天然饵料。各类生物死亡后,其残骸经机械力破碎和异养细菌及真菌的作用,产生有机碎屑,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可供食腐屑的鱼类利用。细菌除了起分解作用外,还会形成细菌絮凝体,可供浮游动物和鲢、鳙等鱼类滤食。
    2.浮游生物:是底栖鱼类的幼鱼和鲢、鳙成鱼的主要食物。浮游生物分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主要有金藻、黄藻、硅藻、甲藻、裸藻、绿藻、蓝藻等,它们的细胞内除含有叶绿素外,还含有自己特有的色素。当浮游植物繁殖的种类和数量不同时,便使水体呈现不同的颜色和浓度。浮游植物不仅是鲢鱼的直接饵料,还是水体中最主要的生产者,是水中溶氧的制造者,对水的理化因子的变化起主导作用。浮游动物不仅是鳙鱼的饵料,它还是一切幼鱼的佳肴。
    3.高等水生植物:芦苇、浮萍、菹草、轮叶黑藻等。高等水生植物在多数水库中比较贫乏。
    4.底栖动物和鱼类:它们是水体中的消费者。底栖动物主要有昆虫及其幼虫、水蚯蚓、螺蚌等,鱼类丰富的水体中它们的数量相对较少。一般水体中的鱼类多是各种鱼类混养,形成合理的、有效的生态系统。多数水库由于水位变动大,库底淤泥少或淤泥太多但变化太快,底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比较贫乏;而有些较浅的平原湖泊型水库及老化的水库,底栖动物则比较丰富。
    水体中的溶氧,主要来源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空气的直接溶入两条途径。水体中的浮游生物、高等水生植物、底栖动物和鱼类通过呼吸消耗溶氧。同时水中鱼群的排泄物和食物残渣形成的腐殖质迅速腐败分解,使得大量细菌快速繁殖,特别是那些嗜氧性细菌也消耗大量氧气。入夜后,水中为什么会缺少氧气呢?由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停止,加之各种水生生物呼吸和水中有机物质的分解而耗氧,使溶氧量下降,导致水中缺氧。由此可以看出,生物成分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水体中的溶氧。这时风和气压就成为影响溶氧量的次要因素。
    水中的含氧量,受气温、水温的影响,不断变化。气温愈低,水温也越低,水中的溶解氧也愈多;水温不断上升,其氧气含量反而下降。而鱼虾等生物成分却随水温不断上升,活动力增强,呼吸加快,需氧量大大增加。据生物学家测定,水温每增加10℃,每条鱼的需氧量增加一倍。此外,水体溶氧量的变动,在一定的幅度内鱼类可调整呼吸频率之与适应,保持一定的耗氧水平。在溶氧降低的情况下,鱼类的呼吸频率增加,鱼会感到不适,这时,即使把最具诱惑力的饵料放在鱼的栖息地,鱼也很少吃食;反之,水体溶氧饱和,鱼类的呼吸频率也会相应减少,鱼才会有强烈的吃食欲望。
    雪野水库水面宽阔,网箱占到水面的50~60%,每天都投喂几吨甚至几十吨的颗粒饲料,这样水底会沉积厚厚的一层有机碎屑,水中的浮游生物也会十分丰富,形成了典型的肥水。夜间水体溶氧量下降的原因:一方面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停止,空气的直接溶入成为惟一的途径;另一方面炎热的夏季前半夜的水温与白天相差不大,鱼类和其他生物进行呼吸作用所需的生物耗氧,水中有机物(如鱼类吃剩的饲料残渣及鱼群的排泄物等)进行分解时的化学耗氧也随着温度的增高而增高。再加上鱼的密度又大,一到夜间溶氧量自然会下降,鱼难钓也就不足为奇了。

[ 本帖最后由 陶然 于 2009-9-24 07:38 编辑 ]

川岛钓鱼网 鱼饵添加剂 保留一些权利.